第248部分 (第1/4页)

将军”,虽然王士珍只小他两岁。

但是在北洋这个集团里,要想升官,光是岁数大、资历深是不够的,如果官阶不到,也是不大可能连升几级的,除非袁世凯亲自下令提拔,否则,只能慢慢的积攒资历、官阶,一步一步的往上升。

孟恩远是旅长,按照常理,他下一个官阶应该是师长,但是现在,他却想一步登天,做“东南巡阅使”,这固然是破坏了北洋的规矩,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消息让北洋的高层人物忧心忡忡。

因为孟恩远不是自己拍电报向北洋中枢要官做,而是一帮底下的旅长、团长们联名拍了封电报,向北洋的新掌门徐世昌徐大总统要这顶“东南巡阅使”的官帽子,然后给孟老将军戴。

在徐世昌看来,这封电报非比寻常,近乎于要挟中枢,与昨天那封拥戴袁克定做民国代理大总统的通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下级对上级权威的挑战。

不过这似乎也不能全怪下级,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都是跟那位袁大总统学的,当初“新年通电”一出,几乎所有的北洋军高级将领都通电拥护袁世凯做“摄政大臣”,此举固然帮助袁世凯顺利的将中枢权力从清廷手中夺到自己手中,但同时也使那些北洋将领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的力量。

北洋南进第一军是北洋军的精华,部队中有不少北洋新军元老,官阶比孟恩远高的将领有好几位,资历虽然未必比得上孟恩远,可是这规矩就是规矩,按照徐世昌的打算,他是准备让第五师师长张永成接任第一军总统官的,同时撤消“东南巡阅使”这个官职,但是现在这封拥戴电报一出,这个打算就算是落空了。

这封拥戴电报让徐世昌忧虑万分,现在虽已是深夜,可是他仍没有休息的打算,昨天晚上他已是一夜没合眼,熬到现在,那双眼也跟英国公使朱尔典一样,通红通红。

不仅徐世昌没休息,段祺瑞、段芝贵、江朝宗、赵秉钧……这些北洋的文臣武将也都没睡,现在这种时候,众人都已丝毫不怀疑徐世昌在前几天就已说过的话,现在的北洋,已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再不团结一致的话,也只有散伙一条路可走了。

众人开会商议,议来议去,最后却发现,要想解决眼前的危机,首先必须与联合阵线停战,不然的话,北方局势动荡,南方的局势又怎么可能控制得住呢?

何况,南方的北洋南进第一军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直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王士珍遇刺到底是否就是联合阵线所为,也是没人说得清楚,整个一锅粥。

也正因此,徐世昌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第一,马上与联合阵线实现停火,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中枢权力的分配问题;第二,尽快派一名可靠的北洋新军元老南下南京,与北洋南进第一军取得联系,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第一个决定,刚才已通过唐绍仪、赵秉钧两人向英国公使朱尔典转达了北洋方面的议和要求,现在英国公使正在与日本公使、美国公使、法国公使等人商议,很快就会做出是否参与调停的决定。

至于第二个决定,也已派人去做,不过那位联络代表直到现在仍未露面,这让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焦虑起来。

终于,一名机要员走进会议室,在徐世昌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徐世昌点了点头,说道:“请他进来。”

片刻之后,一名军官走进会议室,正是京畿守备司令部高级参谋、内政部军政执法处主官陆建章,现在,这城里的宵禁也归他管。

陆建章是安徽蒙城人氏,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也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旧人,算是北洋新军元老,去年“戊申革命”的时候,他在北洋第四镇里担任协统,第四镇改编为第一师后,他离开了部队,调到袁世凯身边,专门负责京城的治安与情报工作。

北洋南进第一军的部分将领推举孟恩远为东南巡阅使的电报一到,徐世昌和段祺瑞几乎同时想到了陆建章,两人都认为由陆建章充当联络代表南下南京最为合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北洋新军的元老,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孟恩远的关系非同一般,陆建章与孟恩远是儿女亲家,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是孟恩远的女婿。

所以,此举实际上有一箭双雕的目的,其一是探听北洋南进第一军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其二,利用陆建章与孟恩远的亲家关系对孟恩远进行拉拢,即使孟恩远出任东南巡阅使的事实不可改变,也必须确保孟恩远是站在北洋中枢这一边的。

“朗斋,我已将意思说明白了,此次南下,你务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