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部分 (第1/4页)

这种“更具威力的战斗部”到底是什么,其实就连现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无法具体的想象,但是他们中的少数人确实也知道,在距离火箭研制基地十五公里之外的另一处核心基地,现在正在研制一种秘密武器,但是这种武器到底是什么武器,他们却是不知道了。

这种武器当然是原子弹,导弹加原子弹,这就是赵北梦寐以求的“战略武器”,考虑到现在火箭发射实验被推迟,那么,赵北当然要利用这个难得的空闲时间去看看他的另一个高科技武器团队的进展情况,所以,在火箭基地逗留了半个小时之后,赵北立刻登上那辆内燃机动力机车,率领蓝天蔚、蒋方震等人赶去原子能基地,那座基地代号“苍穹乙”,而火箭基地代号“苍穹甲”。

第1053章 在基地(下)

近代以来,欧洲一直走在人类科学进步的最前方,而对原子的研究也是欧洲人开启的局面,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的一些物理学家就通过研究发现原子可能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同时也意识到,自然界的一些重元素,如镭,可以自发放出射线,而蜕变为其它元素,于是,一些物理学家自然而然的想到,能不能通过对轻元素施加外力作用,而使其蜕变为其它元素呢?

首先将这一设想付诸行动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卢瑟福就与助手用镭的射线作为“炮弹”,去轰击氮原子核,迫使氮原子释放出了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质子,于是,卢瑟福教授就得到了氧原子。

卢瑟福教授的实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核反应,他成功的用人工的方法将一种元素转变为了另一种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卢瑟福教授完成的这次核反应实验是一次能量的吸收过程,在这一反应中没有能量被释放出来,因此不能用于核能开发,人们也就没有关注,但是卢瑟福教授却依旧继续着他的实验,而接下去的一系列实验也使卢瑟福教授对原子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预言,在原子核内部可能存在质量与质子相同的中性粒子,也就是他猜想的“中子”,他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他的猜想,但是卢瑟福教授并没有完成他的实验,这个实验在欧洲是由居里夫妇完成的,不过当时,他们并未注意到卢瑟福教授当年的推测,他们误以为他们找到的粒子是“光子”,而这个错误很快被一名卢瑟福教授的学生纠正过来,这个人名叫查德威克,他也是一名英国物理学家。

1932年,查德威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将卢瑟福当年的预言与居里夫妇的实验联系起来,至此,人类终于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一发现为人类利用核能开启了一扇窗口,但是这扇窗口太小,多数人都看不清那窗口之外到底是什么。

同一年,在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建立了一架巨型机器,并将之命名为“当代炼金术”,实验人员用超高电压加速质子,并用高速质子轰击金属锂,成功的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多余的能量,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里看到核能运用的前景。

但是这一前景在许多物理学家看来却是相当黯淡的,其中就包括卢瑟福、玻尔等一大批走在核物理研究前列的科学家,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个实验中,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效率极低”,人类或许永远也不能利用原子的能量。

这一悲观认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时的物理学家尚未发现核裂变现象,而核裂变现象对于一位时空穿越者而言,却是再也普通不过的概念了。

当欧洲的物理学家们正忙着寻找人工产生放射性元素的有效方法时,赵北就已经通过书面文件的形式向他麾下的核物理研究小组下达了“寻找安全可靠的链式反应途径方法”的命令。

赵北是个伪军事迷,对许多与军事、武器有关的知识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原理、结构对他而言统统都是迷,他知道原子弹,知道氢弹,但是原子弹是怎么从放射性元素变成威力强大的毁灭性武器的,这本身对赵北而言也是一个难解的迷,他只知道,没有原子弹就没有氢弹,而没有铀和钚,就没有原子弹,他也知道,引爆原子弹的方法有两个,一个叫“内爆法”,另一个叫“枪式法”,美国丢在日本的那两颗原子弹就是这么引爆的,而且赵北更知道,美国为了研制原子弹,花费相当巨大,而且是在集中了大半个欧洲核物理学精英的前提下开展研制工作的,不是富得冒油的国家,要想研制原子弹,那是要抱着当裤子的决心的。

为了这个国家的前途,就算是当了裤子,赵北也是要研制原子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