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部分 (第1/4页)

与几天前的情况不同,包括CNN在内的美国新闻媒体并没有大肆报道,甚至没有在报道中提到“特种炸弹”。

原因很简单,埃达沃不是加尔各答,虽然这座城镇在战争爆发前有大约5000居民,但是在第381装甲旅到达之前,所有居民都被印军赶走了。作为另外一个掌握了催化金属氢爆炸装置的国家,美国迟早会把“特种炸弹”用在战场上,如果此时过分强调特种炸弹的强大破坏性,使其在正规军事行动中的使用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限制,等于绑住了自己的手脚。

美国的新闻媒体都没有吭声,其他西方新闻媒体也保持了沉默。

对裴承毅来说,新闻媒体不报道埃达沃的真实战斗情况,无疑是最好的新闻。

对印军来说,在一夜之间丢掉埃达汰,绝对是最坏的消息。

虽然有足够的情报证明,38军的主力部队最快只能在28日夜间到达占西,在29日天亮前到达埃达沃,即便立即南下,也只能在29日夜间或者30日凌晨攻打博帕尔,但是按照杜奇威的计划,埃达沃的守军至少要坚持到31日夜间,使中国陆军最快在9月1日夜间攻打博帕尔。也就是说,埃达沃在一夜之间沦陷,使博帕尔攻防战提前了3天!

对死守博帕尔来说,3天太关键了。

如果战斗在29日夜间打响,到达博帕尔的印军最多只有10个师,加上本来就驻扎在博帕尔的印军,总兵力不超过20万。更重要的是,裴承毅肯定不会立即围坟博帕尔,而会利用印军继续增兵博帕尔的机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首先干掉增援部队。打击增援部队不但能够充分发挥38军的野战能力,还能沉重打击博帕尔守军的士气。只要增援无望,博帕尔的守军就不会与38军拼命,甚至有可能像加尔各答的守军那样,在完全没有希望取胜的时候集体投降。毫无疑问,这就是裴承毅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能够兵不刃血的占领博帕尔,就有足够的资本挥师西进,一鼓作气的扫荡纳尔莫达河北岸地区,甚至将战线推到阿拉伯海沿岸。打到这一步,中国已经在战略上取的胜利,就算印军死守新德里,而且在新德里给中国军队制造了惨重伤亡,中国政府也有可能咬着牙坚持下来,派出重兵扫荡印度南部地区,彻底干掉印度政府!

如果战斗在9月1日打响,结果将迥然不同。到时候,进驻博帕尔的印军将多达24个师,总兵力超过32万。虽然按照杜奇威的猜测,裴承毅很有可能让38军围困博帕尔,用火力消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拖上十天半个月,等到其他军恢复战斗力,再强攻博帕尔,但是这么打对裴承毅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因为这不但会消耗大量弹药,增强战争开支,增加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让裴承毅把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全部投入博帕尔,从而无法在占领博帕尔之后扫荡纳尔莫达河北岸地区,甚至不得不延迟发起西线决战的时间。只要拖下去,等到印度完成战争动员,中国军队就得付出极为惨痛的战争代价。打到这一步,哪怕裴承毅仍然不肯放弃,中国政府也会在考虑各种因素之后,与逃到印度南部地区的印度政府签署某种意义上的停战条约,或者通过扶持伪政权的方式,让印度打内战。不管是签署停战条约,还是让印度爆发内战,中国都无法达到发起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最终赢得战争的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美国。

3天时间,决定了3个国家的命运。

现实很残酷,埃达沃的印军没能坚持3天。

当然,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收到埃达沃沦陷的消息时,杜奇威还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突然出现在阿格拉与瓜廖尔之间的那支装甲突击部队。

说实话,裴承毅这招诱敌战术并不高明,杜奇威一眼就看出了其根本意图。

问题是,杜奇威有能力改变现实吗?

收到侦察卫星发回的图片,掌握了突击部队的准确情况后,杜奇威不得不承认,裴承毅下了一招很高明的“明棋”。

突击部队的规模说大不大,那么几千人,就算攻入新德里,也不可能占领新德里;说小也不小,坦克、战车上千辆,能够打垮任何一支印军,甚至有可能撕开还没有完全部署到位的新德里防线,到新德里市区里转上一圈。

站在杜奇威的立场上,不得不相信,这支部队不是去牵制印军,而是去牵制印度政府。

简单的说,真要让拥有上千辆坦克战车的装甲部队冲入新德里市区,最倒霉的肯定不是新德里的市民与建筑物,也不是新德里守军,而是印度政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