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部分 (第1/4页)

是反射卫星,但是以美国的实力,可以来个“一网打尽”,以摧毁所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没有反射卫星,“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基本上就成了摆设,别说用来攻击敌人本土,就算用来防御,价值也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不是不想把这种划时代的武器用于进攻,而是不能。

当然,从实际防御效果来看,“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的表现完全对得起投入,甚至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期。

只不过,双方的战略攻防较量并未结束。

要知道,俄里斯手里最具威慑力,也最有分量的战略反击武器还没有登场呢!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44章 最后手段

因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并行运转,所以在“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对付俄军战略巡航导弹的时候,战略预警卫星已经按照中央计算机下达的指令,将镜头对准了巴伦支海等几处可能潜藏着俄罗斯战略潜艇的海域,并且通过卫星间数据链,将探测信息实时发送给附近这些海域上空的拦截卫星。

打到这个时候,俄罗斯的战略力量中,也就只剩下那5艘战略潜艇了。

必须承认,俄罗斯的战略反应机制还是比较先进的。早在12月初,也就是欧亚大陆上的局势骤然紧张的时候,俄罗斯海军就启动了应急预案,让正在基地休整的2艘战略潜艇紧急离港,并且让正在返航的那艘战略潜艇将巡航时间延长到120天,即在2058年1月初才返回基地。

俄罗斯海军能够有如此快的反应,首先得归功于绰号“北极风暴”的新一代战略潜艇。

这种编号991、代号“戈多尔斯基”,被西方新闻媒体称为“北极风暴”的新一代战略潜艇也是俄罗斯最后一种战略潜艇。本世纪30年代初,全面核裁军谈判开始之后,俄罗斯海军就提出了研制一种用来取代“北风之神”的新一代战略潜艇,以增强战略威慑力,实际目的是要赶在《伦孰条约》生效之前建造新一代战略潜艇,以免受到条约限制(条约附加条款中明确规定,在条约正式生效之后,各缔约国只能完成已经开工建造的战略潜艇,只能对已经建成的潜艇进行改进,而不能重新设计与建造战略潜艇)。正是如此,“北极风暴”从设计到开工,仅仅花了6年时间,比“北风之神”的14年短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作为《伦敦条约》正式生效前全球最后一种战略潜艇,“北极风暴”一口气就开工了5艘,即完全按照条约中对俄罗斯战略潜艇的最高限制标准进行建造。虽然5艘“北极风暴”受工程进度影响,未能同时服役,第一艘到最后一艘的间隔时间长达6年,但是这5艘潜艇的基本性能大致相似,而且都在2050年到2055年之间进行了中期大改(按照第三阶段削减工作开始前的谈判协议,在第三阶段削减工作开始之后,各国不得再对战略潜艇进行改进),使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北极风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战略潜艇。

设计之初,这种战略潜艇计划配备24具弹道导弹发射筒,从而成为苏联/俄罗斯历史上载弹能力最强的战略潜艇,也与美国的“俄亥俄”级一道成为有史以来载弹能力最强的战略潜艇之一。

毋庸置疑,增加单艇的载弹量,与战略潜艇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要知道,同时代的战略潜艇中,美国的“密歇根”级只有20具导弹发射筒、共和国的O型、法国的“胜利”级与英国的“皇家橡树”级只有16具导弹发射筒。其他4个核大国减少战略潜艇导弹发射筒的原因很简单:《伦敦条约》只限制了核弹头载具、即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而没有直接限制战略潜艇的数量。减少单艇携带的导弹数量,能够建造更多的战略潜艇,也就能够提高战略潜艇的总体生存能力。说简单点,就是避免在一个篮子里装太多的鸡蛋,而是要尽量将数量有限的鸡蛋装在更多的篮子里面。

一艘潜艇到底携带多少导弹算是比较合适,得由实际情况决定。

除了效费比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伦敦条约》对各国海基战略力量的限制。美国是海基战略力量的大户,在第一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还保有240枚潜射弹道导弹,即便按照每艘艇运载20枚计算,也能保有12艘战略潜艇,将这些战略潜艇平均分配到太平洋与大西洋上,并且确保1半的潜艇在航执勤,两个方向上始终有3艘战略潜艇在勤,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的任何一艘战略潜艇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幸存了下来,就能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而6艘战略潜艇同时被击沉的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