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部分 (第1/4页)

兵性质的国民警卫队才能在本土执行维护治安在内的各项任务)。也就是说,美国陆军的200万军队全部可以用在境外战场上。事实上,到这个时候,美国派驻境外的地面部队只有120万,除掉陆战队,美国陆军的驻外部队实际上连100万都没有。也就是说,美国陆军还有大约100万可以动用的作战部队,而且这些部队已经完成了基本训练,具有基本战斗力。

哪怕这百万大军的经验非常有限,因为拥有大量先进武器,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实事求是的讲,杜奇威确实留了一手,而且对战局的预测非常悲观,不然也不会留下如此多的战略预备队。考虑到美国的强大海运力量(早在2050年,美国就立法,规定所有属于美国企业所有的船只都得在国内、或者指定的盟国注册,并且与联邦政府签署相关的征召合同。到战争爆发前,美国已经是仅次于共和国的全球第二大商船拥有国,战时可以动员的运输船只多达2000艘。更重要的是,美国还在2050年的时候出台了一份旨在帮助造船业复兴的法案,即以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兴建造船厂,并且为所有在美国本土建造的船只提供高额财政补贴。到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的年造船能力已经超过2亿吨。当然,实际造船量远远没有这么多),向包括俄罗斯与中东在内的前线运送几十万地面部队,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不然美国陆军也不可能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将30多万官兵与配套的武器装备送到俄罗斯。

从这也看得出来,杜奇威从未小看裴承毅,更没有低估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

在所有人都认为裴承毅在出昏招的时候,恐怕杜奇威也不会失去理智。正是如此,杜奇威将原本计划在7月底发动的战略进攻行动延迟到了8月初,想在摸清楚情况,也就弄明白裴承毅的真实意图之后再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结果是,到了8月2日,也就是杜奇威计划发起战略进攻前的第三天,年过70的苏劲辉上将到达叶卡捷琳娜堡,正式以方面司令的身份主持北纬55度以北地区的作战行动(两个方面战场的实际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基本上以莫斯科为中心向东延伸,因此这条界线也被称为“莫斯科线”)。这下,连杜奇威都有点迷糊了,裴承毅难道选择牺牲中东地区?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问题是,裴承毅敢于牺牲中东地区,就得具备一个前提条件。

正是如此,在苏劲辉到达叶卡捷琳娜堡的当天,杜奇威就派国务卿去了伦敦,以总统特使的身份,通过英国首相,在集盟内部约见法德意等大陆国家的领导人,并且向这几个与共和国亲善的国家传达了一份非常重要的信息。

不用猜,杜奇威送给欧洲国家的信息,肯定对共和国没有好处。

从当时的情况看得出来,杜奇威肯定希要用实实在在的战场局势,让那些认为能够从共和国身上获得好处的欧洲大陆国家相信,不同文明的国家根本靠不住,真正能够给欧洲国家带来好处的是美国。

这里就涉及到了前面提到的“前提条件”。

从前面的介绍中就看得出来,中东地区的重要性,除了其自身的战略价值之外,最关键的就是对欧洲的影响,准确的说,是对以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为主的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杜奇威死死盯住中东地区,就是希望借此稳住法德意等国,让欧洲呆在战场之外,而不是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参战。

当然,如果法德意能够把与共和国签署的共同安全协议抛到一边,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加入这场战争,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问题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显然不太容易,毕竟共和国也在拉拢欧洲国家,不然不会在战争爆发前,以技术转让等方式,让法德意等国在共同安全协议上签字。从这个角度出发,共和国也得尽全力争夺中东地区,以此影响欧洲国家。

可以说,这就是中东地区重要性的关键所在。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以牺牲中东地区的方式换取在大陆战场上的绝对胜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即便保守一点,也可以肯定的说,在美国打赢了中东战争之后,欧洲大陆国家绝对不会完全投靠共和国,即便不会导共和国翻脸,也不会提供帮助。也就是说,欧洲很有可能因此而保持绝对中立。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事。

欧盟保持中立,意味着共和国不可能从地中海进入北大西洋,因为这条战略线路上的所有地区都在欧盟的控制之中。同样的,就算共和国能够夺取俄罗斯北方的摩尔曼斯克与阿尔汉格尔斯克,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