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部分 (第1/4页)

毫无疑问,以美军在中东战场上投入的兵力,组建预备队肯定成问题。

可以说,这也是西约集团联军的致命缺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说得好听一点,就是美军没有为实现战争目的投入足够多的作战部队,说得难听一点的话,就是美军定下的战争目的过于远大,远远超过了这一时期美军的作战能力。

从军事上讲,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美军就应该由实力来决定作战目的。

客观的讲,美国打中东战争的目的不是要将共和国赶出中东地区。可以说,这也是非常不现实的目的,毕竟在无法征服伊朗、或者说征服伊朗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美军永远也不可能将共和国军队赶出中东地区。前面已经多次提到,美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战略目的很简单,那就是阻止共和国从中东地区西进,在共和国势力与欧盟之间建立一道屏障,从而使欧盟保持中立,或者投靠美国。由此可见,美国的战略目的实际上就是确保不被共和国赶走,而不是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

首先得承认,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处境非常不利。

虽然在控制了黎巴嫩之后,美国完成了对叙利亚的迂回包抄,并且完善了以色列北面的战略屏障。随着约旦宣布永久中立,而且在得到阿拉伯世界支持之后,共和国与美国均在战前承认了约旦的永久中立地位。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共和国与美国都不能攻打与入侵约旦,因此以色列的东面也有了一道比较可靠的战略屏障。但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那就是以色列与土耳其被隔绝,并没有连成一片。

从地理位置上看,以色列实际上就是一座孤岛,即便周边几个国家不会落井下石,也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可言。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共和国愿意,甚至不需要向叙利亚部署地面作战部队,只需要在伊拉克巴格达西面大约200千米处部署几个炮兵旅,就能在数日之内将以色列炸成废墟。虽然土耳其的国土要比以色列广袤得多,而且人口众多,共和国陆军要将炮兵部署到叙利亚境内才能炮击安卡拉,要想炮击伊斯坦布尔的话,还得将炮兵部署到库尔德斯坦的西部地区(即伊斯肯德伦湾),但是土耳其的处境与北面的俄罗斯非常相似,即腹背受敌,在西面就是夙敌希腊,欧盟有可能在俄罗斯战败前出兵,希腊也就有可能在土耳其战败前翻脸。即便希腊不大可能出兵攻打土耳其,也很有可能出兵塞浦路斯、推翻由土耳其当局支持的北塞政权。

由此可见,美军要做的,就是在共和国军队发起进攻之前,扩大中东战场上的战略纵深,确保能够在精悍的以色列国防军与庞大的土耳其国民军的协助之下,挡住共和国军队西进的步伐。再来看美军的作战行动,就能发现,集中在某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显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实事求是的讲,从扩大战略纵深来说,美军不但不应该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还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南面,而是应该集中兵力从北往南进攻,首先占领库尔德斯坦,再南下攻打叙利亚,最终与南面的以军会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共和国军队挡在小亚细亚之外,并且利用小亚细亚的复杂地理环境,抵挡共和国军队的攻击。

不得不说,杜奇威要么是过于自信,要么是把战局看得太复杂了。

战后,很多人在研究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输掉世界大战的总统时,都认为他在中东战场上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暂且不说西方的战史学家怎么评价杜奇威,就连不少东方战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杜奇威能够在中东战争初期为西约集团联军订下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目的,并且合理利用相对有限的兵力,就算美国仍然会输掉中东战争,也仍然会因此失去打赢大战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很有可能让共和国在这个决定性的战场上多耽搁几年,从而使共和国为最终的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当然,很多西方战史学家都认为,如果西约集团联军能够在中东战场上再坚持2年,美国就很有可能以封锁、制裁、利益诱惑等等手段,让态度暧昧的欧盟以盟国身份参战,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要比战史学家猜测的复杂得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杜奇威不是没有发现犯了错误,而是没有办法纠正错误,或者说认为纠正错误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别的不说,早在16年前,杜奇威就领教过共和国军队的山地作战能力,虽然在这16年间,锐意改革的美国陆军也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在低空突击能力上,与共和国陆军的差距缩小了许多,但是作为美国的最高统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