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部分 (第1/4页)

包拯笑道:“恩出于上,只有陛下可以施恩,大将军主征伐事,平型台会盟对陛下来说是一场会盟,对大将军来说恐怕和作战无异。

定州之地战火尚未平息,施行军法有利无害。”

一只苍鹰从天而降,落在皇帝的辇驾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在木地板上走了两步,欢快的朝辇驾边上的勃勃咕咕叫了两声。

这些天邹同已经学会如何面对这些海东青,满脸笑容的从宫女手里捧着的冰匣子里取出一条新鲜的牛肉,一只手喂老鹰吃肉,腾出另一只手解下海东青腿上的竹管,抽出里面的丝绢,瞅了一眼就捧给了兴致勃勃观看这一幕的皇帝。

“斗将?”赵祯看看丝绢上的字,皱起眉头让邹同把丝绢递给了韩琦,他不明白辽皇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斗将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非常的盛行,那时候的战争比较原始,一员猛将就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

韩琦看完丝绢上的字笑道:“。《春秋》记载,鲁僖公元年,鲁国公子友帅军在郦击败了莒**队。当时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这是微臣所知最早的关于斗将的记载,自春秋之后就很少有人再提到斗将只说了。

陛下大可一笑置之,《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

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

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包拯哈哈大笑道:“辽皇技穷矣,战场上讨不到便宜,就想用蛮力获得胜利,诺大的辽国零落至此实在是让人叹息。”

宋绶笑道:“《汉书》曾记述,汉王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汉王真是聪明,虽在阵前失了尊严,却赢了战机。

我大宋从来就不以武力扬名,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英雄好汉,陛下可命大将军但凡有辽将挑战,一箭射杀即刻!”

赵祯听群臣议论之后笑容也浮上面颊,轻轻地叩着龙椅笑道:“邹同,你把这张绢帛拿给大将军看,听听他的意见!”

邹同见皇帝高兴,笑嘻嘻的就拿着绢帛去后面找云峥,不一会就回来了,神色古怪的对皇帝道:“大将军说为什么不能斗将?”

正在欢喜的赵祯一张脸一下子就僵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让邹同再说一遍。

“大将军说我军整体白刃战不如辽国,但是顶尖的将军,却不是辽国那些只知道力大者胜的家伙们所能比拟的,京西军中的强者如云,随便派出去一个就能杀的辽人屁滚尿流……”

“荒诞!云峥是在强词夺理。”李淑终于找到了说话的机会,赶紧出言讽刺。

韩琦皱眉道:“大将军为何要跟辽人斗将?”

邹同道:“大将军说京西军没输过!他已经命令笑林要趁机把辽人的前锋营军卒全部干掉了。”

“胡闹!”包拯霍然站起身对皇帝道:“这是乱命,请陛下阻止。”

赵祯为难的道:“这是军中,大将军才是主官,朕也不好越俎代庖,既然大将军说有办法,我们姑且观之即刻。”

苏轼穿着宽大的袍服匆匆自后面赶过来,将一张纸递给了邹同,邹同连忙拿给皇帝看。

上面只有两个用浓墨写成的大字——无理!

赵祯不明所以,将这张纸翻过来拿给群臣看,韩琦看了一眼沉思片刻就道:“无理二字道尽了为将之道,既然我们占优,那就要把优势贯彻下去,大将军以为只有将辽人的嚣张气焰完全打下去,我们才能在后面的谈判中取得先机,既然大将军有把握,老臣拭目以待。

战前二三子相戏于君前,也是美谈!”

宋绶喟叹一声道:“枢密使,古礼不是这样用的,春秋时候的礼节契丹人知不知道都两说呢。”

韩琦板着脸道:“这些年不少的宋人都去辽国,西夏做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