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部分 (第1/4页)

只要是商贾就没有不想进入大宋国内做生意的,所以我们才会乖乖地缴纳税款,为的就是去内地赚更多的钱,他辽国有什么?毛皮,人参海东青都在辽东,战马现在在大宋都已经泛滥了,吐蕃人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马匹都买到中原去。更不要说大宋新得到的滇西草原上据说已经被战马给盖得严严实实了,他们凭什么建立市舶司?”

海练子笑道:“我就是告诉你一声,信不信的你自己看着办,这个孙散曹听说连大爷我都不放过,没本钱的买卖他也要插一手。你这个本家还真是够狠的。”

老孙大笑道:“收我们的税也就是了,你海练子的税怎么个收法?难道派人在你船上蹲守,你每做一笔没本钱的买卖他就记录一笔?以老夫看他这是在找死,说不定不用我们出马。苏拉海牙就会要了他的命,他好不容易才让黑山岛繁荣起来。要是没了商贾和你们,他上那里去聚集足够的物资去?”

海练子笑道:“望望风水再说……”

说完话,他的船就转了一个漂亮的弯朝另外一边的码头靠了过去。

大伙计黑着脸对云二道:“二少爷这个孙散曹是活的不耐烦了,敢收咱家的税,到时候大家一起暴动一下砍死他。”

云二从甲板上坐起来,笑着对刚刚爬上甲板二层的孙掌柜道:“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个孙散曹来者不善啊。”

孙掌柜皱眉沉思了一阵子,又看看大伙计,大伙计也摇摇头,孙掌柜就道:“二少爷您不必烦恼,总之是一个无名之辈。在您面前连条狗都算不上,划不着为他动心思。”

云二摇摇头道:“老孙,有些事情你不知道,要说这个孙散曹,就要从前唐说起,这可不是一个你说的简单货色。”

苏掌柜尴尬的摇摇头道:“老奴实在是不知,还请二少爷明示。”

云二笑道:“很早以前契丹族的人们都是有名无姓的。

契丹族传说中的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名为:乃呵、口呙呵、尽里昏呵,并没有姓氏。

契丹史中记载的阻午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也是以名字来划分的。《契丹国志》记载:“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即使在北魏、隋唐时期,契丹族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但仍然没有出现姓氏。那时,人们区分不同的地区是依靠部落的名字,如:悉万丹部、何大何部、具伏佛部、郁羽陵部、日连部等等。即使是契丹的统治者,也没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叔父述澜,德祖国撒刺的都只有名字。

契丹归附于唐朝后,唐太宗在那里设置松漠都督府,封窟哥为都督,赐契丹姓“李”、“孙”两姓。

李姓的契丹首领有李尽忠、李失活、李过折,孙姓的契丹部落首领有孙遮护、孙万荣等。这时,契丹族虽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孙两姓,且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皇族、后族均以耶律、萧为姓。“耶律”在汉族中就是“刘”,以“耶律”和“萧”作为姓氏是因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崇拜中原的汉高祖刘邦和贤相萧何。

契丹人在很长那个时间里都保持着双姓制,直到东丹王耶律倍入后唐,即被赐名李慕华,后改名李赞华,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各赐穆、罕、罗、易、盖等汉姓。

直到这个时候契丹人的姓氏才多了起来。

我在国子监求学的时候,先生讲述契丹国史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只要一个纯正的契丹人姓李,或者姓孙,就绝对不能小看,因为有这两种姓氏的人,绝对是契丹底蕴极为深厚的大贵族,还是远古的贵族。”

孙掌柜还要说话,身下的大海鳅轻轻地震动了一下,回头一看才发现船已经靠岸了。

云二笑道:“那个海练子说的没错,先看看风水再说,我们也不做出头鸟,在辽东生意比我们做的大的人有的是,没必要冲锋在前。

孙散曹是远虑,苏拉海牙是近忧,我们还是先把目光钉在苏拉海牙的身上为好,我们这一次来黑山岛可不仅仅是来做生意的,有整整一个冬天可以慢慢地安排。”

老孙这才点点头率先上了码头,去给云二安排住宿的事情。

不大功夫,七八个云家的伙计就带着二十几号衣衫破烂的挑夫来到了大海鳅的跟前,在大伙计的安排下开始有条不紊的把货物背下大船。

云二瞟了一眼不远处的那个叫做海练子的海盗船,发现他的船上也在卸货,听说高丽特产人参,白芷,参布,香油,也不知道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