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部分 (第1/4页)

朝日下的金翅鸟金光灿灿,尤其是憨牛背负着的第一尊金翅鸟更是光华夺目,上面镶嵌的各色宝石更是反射出令人发狂的光芒。

和灿烂的金翅鸟相比,云峥就像是一片永恒的黑暗,他的身体全部隐藏在黑色的铠甲之下,一柄斑斓的古剑连鞘握在云峥的手中,只露出两只泛着寒光的眼睛,胯下的大青马已经有些老迈,但是并不妨碍它昂首阔步的向前。

无数的东京人起来的很早。就是为了特意观看这传说中的佛宝。

“好东西啊,难怪云帅宁愿杀掉几千个大理和尚也要拿回这东西,为了这些宝贝,杀掉一万个也不多啊。”

“阿弥陀佛,说这些话也不怕下地狱,依我看这就是纯粹的强盗行径,出家人何辜啊。”

“你懂个屁,光知道一天到晚的念佛。大理人在建昌府杀了咱们不少人,曹荣将军的头都被砍下来了。我们进攻大理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把大理国的皇帝抓回来已经算是便宜他了。”

“可是杀僧……”

“不杀怎么把这些宝贝拿回来,谁都知道大相国寺的香油钱足,你去动动人家的功德箱试试,看那些拿棍子的武僧不打死你……”

云峥坐在马上一遍遍的叹息,自己已经想好的法子干不成了。昨天晚上自己的老师鲁清源来到了家里专门来给他上了一堂课。

这堂课说的就是儒释道三家的渊源,红花青叶白莲藕三家原来是一家,这堂课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三教归一讲论导致了学者以释道义理解释儒家经义,从而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转变。显然,唐人已开其先绪。

云峥算是大宋朝的一个伪文人,对目前大宋的学术思想几乎一无所知,他不知道大宋理学如今已然在兼收并蓄的接纳佛道的理论。

以儒为表,以道为里,以释为归,故称三教也。这就是儒生们研究出来的新东西。

大宋儒家文人、学者主张三教合一,很快得到释、道二教人士的回应。他们还皓首穷经的找到了很多儒、佛相同之处。

诸如:儒曰‘无极‘、‘太极‘,即佛所谓‘万法归一‘、

‘一归于何处‘;儒曰‘读书不如静坐‘,即佛所谓‘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

儒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佛所谓‘真空绝相,事事无碍‘。显然,这是儒、佛合流之论。

云峥原以为士大夫从小接受的是一套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理应是儒学的维护者。

可是大宋的士大夫,无论是朝廷重臣,抑或州县小吏,无论是在职,抑或乡居,均是佛、道的倡导者,甚至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如今的风气就是士人以与释、道二教人士相交为雅。

鲁清源甚至拿五沟和笑林来说事,告诉云峥三教归流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一旦云峥向佛教开火,将来倒霉的只会是云峥自己,如果云峥阻碍了三教归一的大趋势,遭受的反扑将是前所未有的激烈。

云峥不敢想象和尚,道士,儒生一起攻击自己的场景,这种场景皇帝都扛不住,更不要说自己一介武夫了。

鲁清源在大宋就是专家中的专家,前年从吏部侍郎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转身就成了国子监的山长,还是敷文阁大学士。

他是非常了解云峥的,知道他不可能在受了委屈之后不反抗,抱着预防的态度来找云峥,结果就发现了十一尊金翅鸟。

如果只有一尊是正常的,但是一次性拿出十一尊,那就表示云峥绝对是不怀好意的。

鲁清源当时就告诫云峥不可鲁莽行事,这个时候将矛盾上交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就出现了云峥大鸣大放的向皇帝敬献金翅鸟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要抢金翅鸟,借口很好找,是为了给皇帝祈福,祝愿皇帝的身体在佛祖的保佑下早日康复。

半躺在床上的赵祯眼睛里全是笑意,眼珠子滴溜溜的转着查看放在大殿里的十一尊金翅鸟。

邹同翻译了好半天再三确认之后才战战兢兢对云峥道:“陛下认为你是恨他不死!”

因为是在内宫,云峥并不是很在意皇帝这样说话,以前的时候这样的话皇帝也对自己说过。

云峥拱手道:“陛下何出此言?微臣一片忠敬之心天日可表。”

邹同张嘴又道:“陛下说,神物有灵,最忌杀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