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外面的潮流不知改了多少遍,时尚风吹走了又再回来,日本的、英国的、韩国的,只有旺角的永远不变。

那是一种最地道的香港美学,或者更具体一点,旺角美学。

他告诉年轻的我们,英雄该如何有型。”

这是影评人李照兴对刘德华的客观评价。

他认为,无论是深情烂仔还是悲剧英雄,在一定程度上总括了刘德华在香港影坛上最为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样的角色往往奸中有正。

不管角色的职业是什么,总之他有情有义,为兄弟赴汤蹈火,为情人烈火战车。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登徒在接受采访时说:“刘德华在表演上的特色很早就呈现出来了,我一直觉得他有一种‘街坊味’,他在处理草根角色的时候,特别有亲切感。

比如说,他早期拍追女片和古惑仔片的时候,就有一种‘流民太子仔’的感觉,一方面他有流民的姿态,但同时又有太子哥的傲气和胸有成竹。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演员有这种‘流民’味道,但少了刘德华的明星味。

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

在香港影评家朗天看来:“事实上,随着本土影业的愈趋兴旺,刘德华本身也愈来愈掌握中产意识和中上层身份。

由《赌神》(1989)到《赌侠》(1990),正式确立了他作为周润发接班人的地位……”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他拼命拍片,在“江湖”中趟“浑水”的同时,他的演唱事业亦由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一路绿灯,迅猛地发展起来,直至跃上天王宝座。

5。“天幕”后面的“天幕”(1)

“我对‘天幕’从未灰心过,也不后悔,起码‘天幕’的每一部电影,都没有骗过观众,每部戏的费用都是花在制作上。”

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介绍过,刘德华拍片最多的时候是1989—1992年,那几年,每一年他都要拍十几部电影,似乎在他的生活里,除了电影再没有别的内容。

1991年,刘德华在影坛上大放异彩。

那一年里,平均每个月都有他参演的一部影片在上映,而且票房十分火爆,12部影片的票房总收入达两亿港元,在香港演员中居第一位。

在韩国,由他主演的《天若有情》上映竟长达9个月,韩国观众誉他为“最受欢迎的外国男星”。

这样的成绩,无论是谁都会欣喜若狂,可是,刘德华却高兴不起来。

权衡再三后,他与美国ICM公司签下了经理人合约。

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决定?

刘德华自有他一番苦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刘德华在心中暗暗叹息。

多年来的努力拼搏,使刘德华尝到了不少甜头:鲜花、掌声、荣誉;但也逐渐地品尝到了身为名人的苦涩:流言蜚语、绯闻中伤、利益侵夺;而最为可怕的,是来自黑社会的纠缠。

黑社会这个词,内地年轻人过去接触得比较少,这些年也渐渐听得多了起来。

在香港,这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并不少见,他们势必会利用各种手段,强行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段时间“江湖英雄”片看好,香港黑社会也想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英雄”,一时间,演艺圈成了黑社会渗透的“重灾区”。

刘德华这个专演“江湖英雄”的明星自然受灾深重。

在当时,刘德华创下了一年拍片16部的最高纪录,甚至出现过他的3部影片同时竞争票房的现象,被誉为香港演艺界的“铁人”。

然而如此高产,必然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刘德华心里又何尝不清楚?

他也想过对粗制滥造的剧本说不,但他不能说。

甚至,他连拒绝出演的权力都没有。

别看在银幕上他是英雄;在银幕下,他的英雄气概并不管用。

起初,刘德华想得很天真:“黑社会也是人,只要是人,一定会讲道理!”

但,即使他有十分充足的拒演理由,在恶势力面前,也没有半点道理可讲。

恶势力利用恐吓、胁迫等手段,威逼刘德华和他身边的人接受一些他不愿介入的影片,如不答应,即遭到更恶毒的报复。

有一次,刘德华试图拒接某公司的一部影片,谁知,就在制片现场,众目睽睽之下,恶势力竟掏枪威逼!

为了制服刘德华,他的朋友也受到牵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