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部分 (第1/4页)

问题是,提前发动进攻也不大可能。

要知道,动用二十个集团军,总兵力一百五十万的战略进攻,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准备工作,而且所有准备工作都得像钟表一样精确,不是说总司令想加速,就一定能提前完成的。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后果更难设想。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推迟进攻行动,花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投入更多的进攻兵力;二是降低战役目标,给作战部队减压。

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影响,戚凯威肯定会选择前者。

要知道,到年底个充当预备队的集团军就能准备就绪。进入二零五四年,情况将变得愈加有利。到时候,除了每个月能够有两到三个集团军获得武装之外,还将获得改进后的地面战平台。明显,就算美国继续向俄罗斯增兵,而且在二零五四年让地面战系统装备前线部队,也不可能与队抗衡。别的不说,到二零五四年四月底,至少有十个集团军能够获得采用第二代燃料电池的地面战平台。在装备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后,这十个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将提高一倍以上。

问题是,绝对无法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

首先,牧浩洋策划的所罗门群岛战役肯定会在十一月初开打,而这是掩护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发动战略进攻的战略佯攻。如果戚凯威推迟进攻,牧浩洋肯定会把佯攻转为主攻,以至会要求陆军出兵。大文学原因很简单,推迟到二零五四年五月发动进攻的话,陆军没有理由拒绝出兵太平洋。

其次,随着赴俄美军增长,如果戚凯威不出手,美俄联军都有可能出手,而且美军肯定会在其他战场上发动进攻,迫使中国陆军分散兵力,而最有可能的,就是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发动进攻。当时,已经有足够的迹象表明,罗林森为了保住美以联军总司令的位置,会在年内发动进攻。

最后,军事情报局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出兵俄罗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协助俄罗斯稳住战线,二是要挟欧盟国家,瓦解法德意轴心,阻止欧洲实现统一。因而从政治上讲,也绝不能推迟进攻行动。只有及时发动进攻,才能牵制住规模庞大的美军,也才能拉拢已经倾向于中国的法德意。

明显,戚凯威没有选择的余地。

十月三十一日,戚凯威向战争部提交了作战计划。

基本上没有修改,即以攻占伏尔加河以东地区为主要目标,只是向乌拉尔山进军的行动将由战役的进展情况决定。

牧浩洋签署了作战计划,反正他不想签也得签。

只是,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牧浩洋与戚凯威发生了争论。

当时,戚凯威坚持要去前线指挥作战,而牧浩洋则认为,戚凯威作为陆军参谋长,还是相当于总参谋长的参谋长会议主席,不应该去显现指挥战役行动,应该在大陆战场上任命一名司令官。

现实上,牧浩洋早就提出了这件事情。

要知道,当时其他战场上都任命了战区司令,只有大陆战场由戚凯威间接指挥。

更重要的是,陆军不是没有合适的战区司令官人选,就算戚凯威不大信任那些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年轻将领,也应该相信他的左右手,即陆军大将魏成龙。要知道,魏成龙不断是陆军的二号人物。

当时,牧浩洋就提出,任命魏成龙为大陆战区司令,再把蒋博文派去当参谋长。

明显,戚凯威不会答应这样的安排。别的不说,他早就想把蒋博文发配到非洲之角,绝对不会让这个有点自以为是的家伙去大陆战场。至于魏成龙,戚凯威愈加担心,因为魏成龙不是那种敢于与牧浩洋唱反调的陆军将领。如果让魏成龙来指挥大陆战场,恐怕就是由牧浩洋做主了。

现实上,牧浩洋这么做,也是担心戚凯威坐大。

要知道,戚凯威不断在跟他唱反调,如果让他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恐怕今后更得于牧浩洋对着干了。

再说了,一山难容二虎。

在战争时期,一支军队只能有一名统帅,如果出现了两名统帅,肯定会出问题。

虽然牧浩洋还是队的军事统帅,战争部长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坐的,但是戚凯威已经对他形成要挟。即便不为私利着想,牧浩洋也要考虑得愈加长远一点,即今后的总体战略能否能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能够说,这也是当时队存在的最大问题。

可惜的是,要想处理这个问题,恐怕比战胜美国还要困难。因为真正的结症,不是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分歧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