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四旰罂梢栽霾鷏倍”。

从农业合作化入手促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是当时毛泽东搞建设的主要战略意图。

反对冒进(2)

在他的讲话中,表露了对建设速度的一种急躁,他说:

在我们党内,特别是领导机关的思想,总是落后于实际。这种落后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反对右倾保守思想,这在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都是值得注意的。制定全面规划,接近人民群众,可以使我们打破这个思想落后于实际的状况。

12月27日,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作序时,也充分表达了这种想法。

毛泽东认定: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有很多人认为做不到。因此,不断地批判那些确实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就有完全的必要了。

毛泽东的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与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展起来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相联系的,也是与国际形势的发展相关联的。当然,毛泽东的这一认识,并不是他个人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党中央的共同认识。最初,周恩来也是同意这种认识的。

1955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继续在各项工作中反对右倾保守思想,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他还提出,党的八大的准备工作应以这一内容为中心。

毛泽东的提法,周恩来最初也没有不同意见,他表示: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农业17条》是“一个推动力量”,政府的各项工作受到推动后“变化很大”,促使其他部门也开始改变远景设想中的一些指标,如钢由1800万吨修改为2400万吨,我们原来设想在三个五年计划中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现在有可能加快这个速度,提前完成”。

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确定:“把反对右倾保守思想作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问题。”

人们是在一片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声浪中进入1956年的,从这年1月开始,中国人民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1956年1月1日,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审定的《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在1953年所规定的过渡时期总任务都将被提早完成。社论预言: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只要到1956年秋天,我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并且在那时以后的不多几年,基本上实现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

社论用“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这类豪迈的语言,来赞扬全国人民急于想建成社会主义的心情。

当月,在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农业40条》)。《农业40条》要求,到1967年,粮食、棉花产量分别要由1955年的预计数3652亿斤、3007万担增加到10000亿斤、10000万担。这就是说,每年要分别以%、%的速度递增。

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12年内是无法实现这些高指标的。

农业远景计划中的高指标,迅速波及到工业、交通、文教等部门,催逼着它们必须相应地修改1955年夏国务院在北戴河所确定的比较接近实际的各项指标,并据此编制整个发展国民经济的远景计划。

这股风一吹,1955年9月22日中央各部委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的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控制数字,一下子被突破了,正在编制的各项指标被不断加码。

到这个时候,主持政府经济工作的周恩来和陈云等人,开始感觉到局势发展的严峻性。为慎重起见,他们进一步冷静思考、周密计算,结果却是严重的不尽人意。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各项指标都过高,这将给经济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

周恩来和陈云是党内较早地察觉到急躁冒进倾向的领导人,他们预感到,一个盲目冒进的局面正在形成。

作为亲密的战友,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有着最大的尊敬;作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成员,对党中央的决议,周恩来历来是坚决执行的。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面前,一种本能的危机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促使周恩来等人站出来,提醒党内尤其是领导层保持清醒的头脑,力图避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