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

这则公告,立即震惊了世界——长期对立的共产党中国与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国走到了一起!世界政坛由此掀起了轩然大波,引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三个月后的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第二次来华访问,为尼克松总统访华作具体安排,并就尼克松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问题进行谈判,还就台湾、印度、朝鲜、日本、南亚次大陆等重大问题交换意见。

这次基辛格从容地在中国待了7天,与周恩来会谈了10次。

对于尼克松访华时的中美联合公报,基辛格事先准备了一份经过尼克松审阅和批准的草案。这个草案长约3000字,包括了访问情况、两国关系的一般原则、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台湾问题四个部分,是按国际惯例的老套路起草的。草案在含糊其辞地强调共同点的时候,掩盖了双方的分歧。并在台湾问题上有意回避不谈美国撤军问题,反而要中方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0月22日下午会谈时,基辛格将他和他的助手们绞尽脑汁搞出来的这一草案提了出来,此时,他们对这个公报草案非常得意,觉得这是一份“杰作”。

没想到周恩来很不满意美方起草的草案,他指示章文晋:由我们另外起草一份对案。并提出:按照过去同蒋介石达成协议的办法,各说各的,明确写出双方的分歧,同时也吸取美方草案可取之处,写出双方的共同点。“各说各的”的原则,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9)

中方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拿出了另一份非常独特的公报草案,它完全打破了老一套格调。

在中方草案的序言中,概述了尼克松总统访华基本情况。第一部分要求各自写明对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看法和立场。中国方面以十分明确的语言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美方部分留下一些空白页由美方自己写。第二部分吸取双方共同点明确了建立中美关系的共同原则和共同声明。第三部分各自说明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和主张。第四部分写明改善双边关系的某些具体建议。

中方草案递到美方手中,经过一番解释和紧急磋商,基辛格和他的助手们终于明白了中方草案“求同立异”精神的奇妙之处。

正在基辛格与周恩来谈判的时候,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进行表决,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问题,并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这一结果,连一贯以精明著称的基辛格也没有预料到。

经过反复商谈,基辛格接受了中方关于联合公报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美方的修正方案和补充意见。双方终于就公报草案达成了初步协议。

11月26日,基辛格离去。30日,中国新华社发表公告:中美两国政府商定,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的访问。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时30分,周恩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身份,亲自在北京机场,迎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这是美国总统座机“空军一号”首次停在中国的土地上。当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走出他的专机时,他为了让世界记住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有意把其他随员先暂留在了机舱里。尼克松下了舷梯,首先把手伸向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周恩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隔绝了20几年后,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

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尼克松及其夫人一行。

周恩来祝酒词,点明了打开中美关系之门的划时代意义:

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