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部分 (第1/4页)

一种更好的手段。

“夫君,那这里的官……”

在来之前,蒲金书听说过,余玠是一代名将。这不是别人说的,是从来没有到过大宋的赵伏波说的,而且说的清楚,那来自于马丁的“神喻”。而且随着这“神喻”而来的,自然还有另外一件“神器”至于是什么,大家随后会看到。

“这里的官……!长眼就留他的性命,不然的话……”

别看蒲金书一付儒雅的模样,甚至许多人会把他当成是济州岛上文官的典范。然而,蒲金书是亲手用猎枪轰开了自家大伯脑袋的人。说白了,他绝对不是什么善茬。而且他身边跟随的人,以阿卜杜拉。哲玛尔为首的人,更喜欢用枪来解决问题。

至于说余玠手下的大军,倘若他真是一个打算抵抗蒙古人进军的正直将领,那么他会明白蒲金书所来带的消息以及带的那些武器装备到底有什么用。倘若他仅仅只是忠诚于现任皇帝的一个愚蠢官僚,杀了他又如何。就像赵伏波与马丁讨论过的,对大宋的政策时说的那样。

“与大宋被蒙古人杀掉8000万人相比,我更愿意杀掉挡路的8万狗官。而且谁也别拦着我,不然就一块都杀了!因为我的心中,只有华夏帝国的百姓,而没有大宋官僚的余孽!”

毕竟这是一个工业文明对一个封建文明的推翻与重建,别说喜欢不喜欢,不懂得科技的愚昧官僚们没有权利选择。

73章 是个假大人

在吴知府给找的一间院落里,这里是夔州城里一座相当独立的房子。知府吴大用把蒲金书安排进这所房屋的用心,就是在那位余玠余安抚置制使打这里的时候,给他以最大的方便。

只不过蒲金书对于他的安排一点意见也没有,而他之所以今天没有开审的原因在于,那个余玠到现在也没有来。按说如此大的动静,余玠应该已经听到了风声,这是让蒲金书感觉到疑惑的地方。

事实上余玠早已经听到了风声,只是听到风声的同时,他感觉这位钦差来的好不蹊跷。按照大宋的官场上的规矩,这边钦差才刚刚出门,那边就有人忙着向他去的地方通风报信。对于京里的小官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用处”。没有“用处”的人,在官场上就没有未来。

可是这一次,这位钦差大人是静悄悄的来,而且可以肯定他是半路上换的官服。不然的话,前面的其他官员也早已经把消息送来了,这就是余玠感觉到奇怪的地方。如果是来悄悄查自己手下的那个知府,根本用不着朝廷里的一品大员来做这件事,而且也会早就给自己通知。

他知道,夔州的知府吴大用实在是个相当混蛋的家伙。当官不为民做主也就罢了,反正这世道上的官全都是如此。不过他是欺男霸女无的个混蛋,按余玠的话来说,就是个完全不顾官场体统的家伙。而且他与手下的县官们沆瀣一气、卖。官鬻爵无恶不做。

“难道那位钦差大人却是来察他的么?可是为何不给我一个信呢?又或者说他根本就是来对付我的?”

原本大宋朝军人的地位就相当低,自岳飞死后,在外统兵的将领是人人自危。就好比南京发生的的案子,救人的在法官的巧妙审判之下变成了赔钱的人。这一件事大约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其造成的恶果,恐怕已经屡见不鲜了。从为了救一个老太太拉住11个人作证,到后来倒在街上的老人只有洋鬼子敢扶,这一变化曲线,恰如同杀掉了岳飞造成的恶果。

即,统兵之将,人人自危都担心朝廷会不会因为自己统兵而有所猜忌呢?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余玠对于这位来的好不奇怪的钦差,就多了些防备之心。

这当然是一个怪圈,只看看现在这个怪圈就该知道,南宋被蒙古灭亡是为必然。因为当真理在一个国家被颠覆,并永远不再被尊重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就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试想想看,在一个国家的军人,人人自危随时会被奸佞之臣扣上不臣的帽子,然后从前线用12道金牌连续招回来砍头。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可以理解的问题了,就好像某朝一出问题,总是临时工坏的事一样。

带着这种疑惑,当天夜里余玠已经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得力人手出去打探,同时又派人去了解从上岸开始,这位金钦差的表现。令他不能不惊讶的是,这样的官居然没有要地方上迎来送往,居然没有骚扰到百姓。

“这还真是百年仅一闻的钦差大人啊!”

可以想象的是,这时的钦差无论走到哪里,要造船就要有人拉纤,要走官道就要有人黄土铺路。要过县城,自然从自己到下属的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