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部分 (第1/4页)

武器。

原因在于,“飞燕III型弩炮”与那种铜炮,都是赵旭最拿得出手的火器。而亲王忽必烈也为这些装备付出了大量的资源与金钱,但现在刘千有着明知有效的武器,却不能轻易使用。他给自己定下的界限是,倘若蒙古军队的“轮回炮”不摆好加热打算轰击的话,他是不会用这种最后的杀手锏的。

相对于装弹缓慢的铜炮而言,“飞燕III型弩炮”的密集攻击效果会更好。但问题在于,炮弹的数量实在是不多。这是一种相当无奈的情况,因此齐千只能把它当成是救命的玩意。

他手里的望远镜,从城堡足以的高塔上向四外张望着。那如同蚂蚁样的人群越来越靠近,而他感觉是时候给蒙古人一些厉害尝尝了!

39章 给一些厉害

“刘千那个混蛋到底在干什么!”

皇帝不急急死太监,远在车阵里的赵旭用望远镜看着前面的战场。他用的可不是玩具望远镜,他用的是从阿扎姆。突兰沙苏丹手下军官的里缴获的望远镜。当然这种普通望远镜,远不如“华夏军”使用的反射式望远镜看得更远、更清晰。更别去与那些使用水晶镜头的大口径的,用以支持光信号的天文等级的望远镜相比。

但与蒙古人拿到手的玩具望远镜相比,赵归看得更远。但他此刻也就变得更急起来,并且焦急使他不住的在骂着刘千。此刻他们在车阵里竖起起来的,高大的瞭望塔上。这玩意使用伸缩式的梯子,而且要运到战场的话需要一辆四匹马拉的马车。赵旭为了省钱,并没有采购“华夏帝国”的工作马,他使用的是“蒙古驴子”。

因为如此重的重量,这座瞭望塔可以说是战场上近乎奢华的存在。高达20多米的架子上,稳稳的坐着一个带顶棚的哨楼。事实上这比车阵四角的,安装着那种小汽灯充当探照灯的哨楼要高得多,目的就是为了赵旭可以在战斗的时候,对于战场的情况一目了解。

这时的雨已经小了许多,视野因此而变得开阔起来。蒙古军队这时已经靠近了城市,登城的人则更多。一架云梯几乎紧挨着另外一架,这让整个城墙上,到处都是那些穿着骑兵甲的蒙古士兵,而这也正是赵旭跌着脚骂刘千的原因。

他这一跌脚不要紧,高高的瞭望塔居然就因为他的动作,而轻轻的晃了起来。赵旭立即就撒手扔掉望远镜,扶着瞭望塔的围栏的同时,脸上一阵表白。贺齐在一旁看着,眼睛里带着一种似有似无的笑容。但他的目光只是汇到了赵旭的,因为带子挂在脖子上,没有掉下去的望远镜。

“这样的望远镜,全军都没有几具,真要是掉下去了,未免就太过于可惜了。”

至于那些蚁附登墙的蒙古兵,贺齐倒是一点也不替城堡里的人担心。只要他们小心些,不要让蒙古兵的“轮回炮”到了射程之内,也不要被人用“攻城槌”砸开城门,那么这场战争就没有多少危险。

仿佛是证实贺齐的看法一样,这时的城头上已经展开了反击。而在这样的反击之下,蒙古人这种攻城的行动,就说明了一件事。在热兵器时代里,想攻城不付出足够的代价,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此刻的城墙上,拿着盾牌的蒙古兵顺着云梯登城。他们嘴里咬着弯刀,另外一只手举着盾牌。它巨大的尺寸,可以几乎完全遮挡住一个方向的攻击。至于另外一个方向,在近距离的时候,弓箭的威力强大起来。甚至它们可以穿透骑兵甲,给蒙古兵造成不小的伤害。

然而,正在攀登云梯的蒙古后是坚韧的,只要他们身体能够移动,只要他们伤不足以让他们掉下云梯摔个半死,他们就一直、一直的努力向上攀爬。当然,面对墙上的弓手以及“诸葛连弩”,还是有许多蒙古兵被射下云梯。

前面说过,这座城堡完全是一座只驻扎士兵的要塞式的堡垒,它有着几乎四方形的身体,但四脚上却是圆形的塔楼。甚至四面墙的中间,同样也有着半圆形的塔楼。这让攀登云梯的蒙古士兵,深受交叉火力的危害。不过蒙古人攻城的次数也不少了,尤其当他们有意把云梯架的比较近,相临两架云梯上的士兵,就可以提供一些互相的掩护。

而且,随着城下蒙古兵的增加,射向城头的箭枝也多了起来。虽然蒙古射手处于绝对劣势的位置,但他们从小以骑射为生活基础技能的他们,可以相对准确的把箭射到城头上,这给城头的守军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与伤亡。因为近距离吊射的箭,带着重力加速度,它们有着足够穿透的威力。

在越发密集的弓箭掩护之下,顺着云梯爬城的蒙古兵终于接近了高大城墙的顶部。哪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