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部分 (第1/4页)

虽然罗斯兵的脑袋不够聪明,但贺齐可是派了自己手下的精锐军官,从下一直到上全面领导着整个罗斯军团。这让赵旭相当满意,认为他们是派得上大用场的军队。

哈桑也在一旁掂着小胡子,对于眼前的安排他也相当满意。无论亲王忽必烈是不是打算按照“华夏帝国”的要求,前往钦察汗国都是他们蒙古人自己的问题。中间到底有什么残酷的变化,那与“华夏帝国”赤地千里的要求没有关系。

最好是蒙古人与赵旭的手下打个两败俱伤,死的人越多越好。

“旭爷此计甚妙,我看我可以让人准备此美酒,等平了这股贼患之后,让大家好好的乐和一下才是!”

“嗯,哈桑军师总能想到旭爷我的前面,这个想法好,准了!”

为了凑趣,周边的人也一起弯腰,恭敬的来了一句。

“谢大汗!”

106章 人命由天定

虽然天空里的战云,已经沉重的几乎要变成铅块砸在哈勒合林城上,只是整个城内的百姓们依然是什么了不知道。无论在亲王忽必烈还是在赵旭眼中,这些事情与小民们是没有关系的。就算是大战起来,死上一些小民,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他们是小民而已,不过是权利争夺时的蝼蚁!

真的是如此吗?

如此想的人,只能说是把书读到屁股去了!

试想想大唐的盛世,不过就是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条,摆在了为官当皇帝之前。至于那些办坏了事的皇帝们,说白了,就都是忘了这句话。

赵旭如此,亲王忽必烈同样是如此。

就好像亲王忽必烈的,接受“华夏帝国”的条件,不过了为了未来在钦察汗国争权夺利的基础。皇后海迷失,让赵旭称汗,好与与亲王忽必烈斗个你死我活的最终目的,依然不过是如此。

倘若用数百年之后的观点来看,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举动。只是在这时的世界上,并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真正明白这件事。就好像“华夏帝国”一样,倘若不是出了个马丁,那么也就会有这时的变化。

张文谦,立在飞雪满天的哈勒合林城的城外,看着城头上彩旗飘飘,听着城内锣鼓喧天。心中想着的是这时王城之中奢华的酒宴,让他感觉到残酷而又无奈的是,夜间必然会发生的屠杀。

作为一个文人,张文谦见过不少的“世面”。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对于抵抗激烈的城市屠城的举动并不鲜见。作为文人他以为有伤天和,但作为策士他无力抗拒。

毕竟他的家,可都是当年被秦桧一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卖给当时的金国,后来又被蒙古人吞并。他是一个没有家了的汉人。虽然在蒙古人这里,比起最没有地位的南人还要高一等,但终于也不过是下等人而已。

当有了“华夏帝国”有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族时,他感觉自己有了归属,就仿佛是一个久游的浪子,有了归家的希望,这怎么不让他的心中欢欣鼓舞。

但对于亲王忽必烈,他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那就是这么多年,亲王忽必烈对他礼遇有加。此刻摆明了亲王忽必烈身陷险境,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这不能不让他的心中涌起一阵以怨报德之情。

理智告诉他,这是错的。

因为无论赵旭与蒙古人,他们都是“华夏帝国”必然铲除的蛮族。他张文谦是见过“华夏军”的炮火连天的,如果说亲王忽必烈只是感觉到对方的炮火犀利而担忧,那么张文谦这因为多读了书,有相当思考能力的人明白,那不是蒙古这样的民族有资格对抗的力量。

不过如果凭心而论,他还是希望亲王忽必烈可以远远的离开,不要再出现在“华夏帝国”边境千里之内。从哈桑那儿他听过,“华夏帝国”周边千里之内长草可也,长敌人,那一定是有多少杀多少绝对不会手软的。

“唉,人的命,由天定!只希望今天夜里城内的那些内应,能够及时打开城门,不然的话……只怕……”

看着天色越来越暗,大雪越来越猛,张文谦不自觉的摇摇头。

事实上,此刻城头的屯兵之所里,刚是赵旭从皇城里撤出来的禁兵。他们将来都会补充到城墙上,与外面的蒙古兵进行对战。在大雪之夜里,连夜面对连射火枪与优势炮火攻城,那实在是件相当蠢的事情。

午后的雪越下越大,甚至鹅毛样的大雪,到了让人看不清道路的水平。偏偏在这里夜间的时候,刮起风来,大雪变成了暴风雪,而这又变得对于攻城一方有利起来。城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