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荼ㄖ礁�颐强矗�厦媸堑澈凸�伊斓既私蛹��粮竦恼掌�K�饰颐强闯鍪裁次侍饫疵挥小N颐撬�菜挡怀隼础K�谑歉嫠呶颐牵骸澳忝强纯凑掌�系幕�粮穹蛉耍�人�负醺吡艘煌贰K��裁匆�⒄饷匆桓龈咄反舐淼睦掀牛磕鞘且蛭��亲时炯业呐��∷��淼氖亲什�准丁!蔽姨�诵睦锇蛋登张澹夯故侨思夜と私准毒跷蚋哐剑�

当然,这些还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我从十岁就用心学习“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的行为准则,可惜除了在照片上看看基辛格及其夫人外,实际生活中一个“外宾”也没有碰到。没有想到,这一套进了北大反而派上了用场。

搬进留学生楼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6)

当时北大的留学生,其实都是作为“外宾”管理,集中居住在留学生楼,上课也基本上和中国学生分开。我们只有偶尔在几堂古代汉语或古代文学课上碰到几个留学生。比如20世纪80年代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星期日英语的英籍专家彭文兰女士,就和我们一起上过大课。许多留学生都抱怨,说在中国读书像是被关进了集中营,和中国同学隔绝起来,难以学到中文或了解中国社会。许多人则要求中国同学当他们的室友。学校对这些“外宾”的要求,当然是不敢怠慢的,立即到中国同学中征求“陪住”。也有许多同学对这样的机会趋之若鹜。道理也很简单:第一,一般的学生宿舍六个人一间,狭不容足,公用厕所臭气熏天;留学生宿舍则两个人一间屋,公共厕所也每天打扫得相当干净,条件好得多。第二,和留学生一起住,学习英文非常方便。当时想出国的人,当然要争取这个机会。第三,当时没有托福之类的公开考试,能出国的人经常因为是认识美国人。不少人期望着为留学建立些联系,也许人家可以帮着自己出国,或者有什么其他甜头。至少这是我当时认识到的理由。

这三条,对我都没有吸引力。我不觉得宿舍条件有多差。相反,我十分喜欢自己的室友们,每天的日子非常充实,人越多聊天越热闹。我虽然家在北京,但常常两周才回一次家,对宿舍很留恋。况且,我一不想出国,二无学英语的热念,更是看不起那些“追着留学生屁股后面”、“崇洋媚外”的同学。我当时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主要专注力还是在国内,有一番“改造中国”的豪情壮志。而“陪住”这个名字,则特别难听,仿佛是给人家当小老婆似的。有同学开玩笑说为什么不叫“偏房”呢。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在许多人眼中的美差,居然落到我头上。

现在看来,找到我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当时去“陪住”,等于是肩负着“接待外宾”的任务,选拔起人来非常严格。以我的观察,学校大致有几个标准。一是尽可能挑城里人,特别是北京这种大城市来的人。因为这些地方来的学生“见过些世面”,不那么“土”。一是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尽可能在外国人面前树立些形象。另外,还要人品端正,不要到了那里做些不好的事情,损害了国家形象。也许最重要的,是政治上可靠,最好是干部家庭出身。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我猜想的标准。我属于被选拔的人,从来没有问过那些握有选拔权力的人是什么想法,况且我毕竟仅19岁,在那个年月恐怕还有许多不理解的事情。

我对这种所谓“政治上可靠”的势利标准心里很反感。我自以为是政治上最不可靠的。不过,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他非常了解我的价值观念,很诚恳地说大家觉得我做人端正,生活朴素,比较值得信任,还是希望我去。做人端正、生活朴素,大概是我在这件事情上唯一爱听的话。而且班主任一直对我很好,我也就答应了。

应该说,搬进留学生楼,虽然一开始有些顾虑,但毕竟是经过说服后自愿的。刚一进去时,确实享受许多便利。首先,晚自习不用到教室占座儿了。基本可以在宿舍里进行。当时,一般的宿舍有六个学生,只能分到一张晚间到图书馆的阅览卡。大家轮换着拿着这张卡去图书馆指定的座位上读一晚上书。其实也就两个多小时,到晚九点半图书馆就张罗着关门了。没有这张卡的另外五位同学,有一两位在宿舍自习,剩下的大部分则去各教学楼“打游击”,看到没有课的教室就赶紧占个座,这样晚上自习就有地方了。当时学校的设施非常紧张,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教室,即使有地方也都永远处于爆满状态,空气恶浊。而真要去各教学楼“打游击”,常常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串了半小时也找不到地方,有时甚至不得不回到宿舍来。我在留学生楼和两个美国人一个屋,他们平时晚间多出去活动,我基本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