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核裁军:奥巴马主义美国大战略的信号

赵楚

本年2月4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发出主动信号,表示将重启美俄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他表达的新一轮美俄核裁军目标为:美俄各自裁减现有核弹头的80%,将各自的核弹头拥有数量裁减到1000枚的水平。其实远在去年7月15号,奥巴马已经在演说中公开提到美国将“以身作则”承担对于《核不扩散条约》的国际义务。俄罗斯有关当局已经对奥巴马的核裁军谈判倡议做出积极回应。西方有评论人士认为,奥巴马政府的此一重大外交主动将具有深远影响,并对全球核军控形势带来值得关注的正面作用。笔者认为,此举不仅在全球核军控和反扩散领域具有意义,同时也是奥巴马主义的美国大战略的一个清晰信号,会对大国关系及整个国际格局带来相当的冲击。

布什政府以“研制和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虚假理由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废止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并以反核扩散的名义对伊朗及朝鲜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外交施压与军事威慑行动,并利用有关问题作为与印度、俄罗斯及中国等大国进行外交博弈的手段,总之,反核扩散在布什政府诚为其实施美国扩张性全球大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也构成了布什主义的主要内容。然而,布什政府最大的政策失败亦深埋于此中:伊战的理由被证明为虚假,伊核与朝核问题,虽经过中国等大国的真诚努力,但进展有限,同时,美国也消耗了颇为可观的软硬实力,与此同时,全球反核扩散的努力却由于美国更加*裸的核讹诈政策陷于停顿,甚至倒退。人类所面临的核毁灭的危险丝毫无减少的征兆。

证诸《核不扩散条约》本身,核不扩散的基石实奠基于如下三点:首先是美俄为代表的核大国及拥核国家需承担起坚定、可靠、彻底的核裁军的义务,并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实施核威胁,其次是无核国家承担起不进行研制的义务,最后,拥核国家和国际社会应确保无核国家发展核能用于民用用途的畅通管道。这多重的义务互相支持,构成了国际核军控与不扩散的支柱。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全球战略完全忽视了美国作为头号核霸权国家的有关义务,研制新型号核武弹头,多次进行或威胁进行实战部署,撕毁有关条约,并对部分非法拥核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如此,国际核不扩散的努力遭到挫折是很符合逻辑的结果。

前引奥巴马的有关演说,到如今的实际倡议,都清晰地标志着美国将在核军控领域采取重大战略主动,这一方面是出于奥巴马总统本人及其团队的基本政策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政策精英及公众对布什政府支付的沉重战略代价表示不满。目前欧洲各国都对此一政策倡议表示支持和欢迎。这表明国际社会对奥巴马特色的美国大战略已有初步的认知,这些认知包括:美国将更注重多边的、国际规制的作用,而修正单边主义的全球战略;美国将更多承担起相关的国际义务,而不是破坏有关的国际条约和义务体系;美国将更注重软实力的准确运用,逐渐摆脱对军事等硬实力的过度依赖与偏好;最后,美国将更多从其力量的局限性而不是优势出发看到国际问题。如果这些认知逐步成为现实,则奥巴马总统无疑将在美国全球战略领域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

因此,笔者认为,此次核裁军谈判倡议可以被视为奥巴马主义美国大战略开始形成的一个微弱信号。

新热区,南海?(1)

即将到来的中美海上军事对抗

美国海军专家建议用空中力量封锁南海

岛链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发明。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战略几经调整,但三线岛链防御体系却愈发加强。与此同时,美国部分保守派人士也在为美国的亚太新战略摇旗呐喊,他们公然提出,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战略岛链”,威胁了美国的利益,应当对中国实施更加严密的海上围堵。这是美国多来年不断炒作的所谓“*”的最新演绎。

中国的南海攻略

这是一份可以追溯到拉姆斯菲尔德掌管五角大楼时期的战略报告。

2006年6月,美国国防部未来战略导向办公室主任阿伦·汉密尔顿向拉姆斯菲尔德提交了一份内部报告,宣称,中国正在沿着从中东到中国本土的海岸线建设海上基地。报告声称“中国正在沿着中东到南海的海上航线,与相关国家建立战略关系,这也显现了一种防御性和进攻性的战略布局,以保护中国的能源利益,同时也为中国更广泛的安全目标服务”。

《华盛顿时报》披露了这份题为《亚洲能源的未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