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王一新由中海油渤海公司调到中海油总公司,是由于他接受了一项新使命,那就是作为主要成员组建中海油的行业报《中国海洋石油报》,该报于1993年9月29日试刊,直至现在,已经成为中海油行业最重要的刊物。在这里,他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中海油每次重大的企业改革,深入思考中海油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无疑是他看待农垦改革观点的基础。

由1987年到1996年,王一新工作经历的第一个10年就这样带着顺利的音符画上了句号。他做秘书工作游刃有余,做编辑工作驾轻就熟,得到了肯定与赏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成功参与组建了一份重要报纸,而且系统地感受了中海油的企业改革成功经验。

引子(4)

在创办《中国海洋石油报》时,王一新曾预言自己将在中海油做到办公厅主任,然后会到地方上去。不想他33岁时预言应验。“后来就模糊了,看得就很混沌了。当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得如此清晰。”王一新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回忆说。

有时预言应验不只是天意,更重要的是这种预言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理想与志向,应验过程只是自己实现理想的过程而已,对王一新来说,确实是这样。

锥处囊中,其锐自现。王一新出色的能力不会被埋没,他只在报社工作了三年,就被再次提拔,从报社副总编辑成为中海油的办公厅负责人。熟悉国有企业运营方式的人都知道,企业总部秘书政务工作的总负责人,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系统的思维、敏捷的反应、高度的敏感,还要有帮助领导层综合驾驭全局并出谋划策的能力,这不是一般的岗位,在中海油,这样的岗位历来都有出高级人才的记录。

王一新成为这个角色,是靠他的能力。在中海油这样“最像外企的国企”当中,人际关系可能有用,但没有能力和潜力的人员是不可能通过中海油党组和人力资源部门十分挑剔的眼光审核的。中海油党组认可他,中海油当时的副总经理卫留成也认可他,正因为如此,在卫留成担任中海油的一把手不久,王一新就成为了中海油年轻的办公厅主任。

当时的王一新可能并没想到,协助卫留成开展工作将改变自己的人生,使他开始在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中间不断切换,双轨的人生正式开始。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与海南农垦产生紧密的关系,要用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帮助这家农垦单位实现彻底变革。

我们一直都说中海油的改革走在国有企业前列,可这个国有集团公司从1982年成立都做了些什么?卫留成在中海油做了什么?王一新做了什么?

在卫留成调任海南之前,中海油经历了四届领导班子,四任总经理分别为秦文彩、钟一鸣、王彦、卫留成。根据我们了解的材料,第一届领导班子在原康世恩副总理和原石油部领导下,制订对外合作模式,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成功地开始了国际招标,打开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局面。第二届领导班子坚持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开发并举,开展东海对外开放和下游石化项目研究,控制职工人数,进行企业体制改革。第三届领导班子建立“油公司”体制,启动下游项目,制订和实施跨世界的战略目标,实现了海洋石油高速高效发展。第四届领导班子以卫留成为首,为了提高公司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能力,立足于长远发展,于1999年开始实施资本运营战略,进行较大规模的企业重组,经营油气资产境外上市。成功地完成了以境外上市为中心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彻底解体原地区公司“大而全”体制,为新世纪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王一新在中海油工作的十余年,正是这四任领导通过不断的管理体制改革,引领中海油由一个传统国企,通过合作开放实现企业现代化,建立国内企业集团管理领先的时期。无形之中,这些经验都成为王一新在海南农垦改革策略的思考出发点。

2001年,王一新变轨生涯开始了。这年国庆刚过,作为外派干部交流的一部分,中组部通知他去四川泸州挂职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从企业管理者一下转变为政府官员,而且是地方首脑,他能不能做好?能!卫留成对这个得力助手充满信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引子(5)

出任泸州副市长的王一新,由于来自央企,熟悉经济,上任开始就分管交通、计划和体改等重要职能部门。为了尽快熟悉,他到泸州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跑完所辖的四县三区,在调查研究的同时,虚心向领导和周围的同志学习。2002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