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批注却解说是唐昭宗时黄巢作乱,天下涂炭,果然是死伤无数天下飞血。草头人出, ‘黄’字不正是草头么!唐宗姓李,被黄巢搅乱国家,纲常艰难,当得 ‘一树李花都惨淡’评语,后黄巢余党尽被捕杀,却又合 ‘可怜巢覆亦成空’之词了。细细想来,已发之事与书本相印,果然若合符节。神妙之处当真令人惊叹。

苏员外心下暗生敬仰,再翻几页,翻到第十五象。看那图时,却是一个小小孩童,拿着一把笤帚站在一树蜂巢下,群蜂围在巢边乱飞,显然是受惊要袭击人众。那孩童却面露微笑,双手持笤,望上对着蜂群,似乎是要扫落它们。这画配的极是精妙,人物衣衫褶皱精细,面目表情生动如活。再看下面,谶言说道:“天有日月,地有山川,海内纷纷,父后子前。”下面的颂却如是解:“战事中原仡未休,几人高枕卧金戈,寰中自有真天子,扫尽群妖见日头。”这副星象说的显然是四方动乱,妖魔乱舞。然天地间自有使者,能扫荡群邪,还原乾坤清明来。却不知那谶言上的父后子前是何道理了。当下细看,批注之人解说,天下纷纷是五代末造时天下割据乱象,真天子却是我朝太祖了。此象即是预言我朝太祖扫荡平服一统乾坤之事。太祖小名香孩儿,崛起于乱世,扫除群雄拯救黎民于水火,真是扫尽群妖见日头了。

随手再翻,见第十七象配图为两人相对,一人身着龙袍立在河边,对岸之人向他作揖。谶说:声赫赫,干戈息,扫边气,奠邦邑。颂上却写着:天子亲征乍渡河,欢声百里起讴歌,运筹尚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议和。这图文搭配倒妙,下面却没详细批注了,那批注之人只写道:当是其事未到,不知其详。

后面的十八象谶是:天下之母,金刀伏兔,三八之年,治安巩固。图象是一素衣女子坐在中庭,神态安然,裙下伏着一头慵懒小犬。此象也是未解之象。颂词写的也甚隐晦:水旱频仍不是灾,力扶幼主坐灵台,朝中又见钗光照,宇内承平气象开。二十一象更是古怪,两人身着龙袍同在前行走,一人跟在身后,苏员外一见,登时一惊,心道:“这不是同朝两帝么?如何得了!”江山只得一主,山林仅容一虎,如此画面似在点出一朝两主,那岂非天下大乱?天下之事如何定夺?心中疑惑,看配文,谶:空厥宫中,雪深三尺,吁嘘元下,南辕北辙。颂:妖氛未靖不康宁,北扫烽烟望帝京,异姓立朝终国位,卜世三六又难行。这象古怪莫名,他哪里猜想得到,绞尽了脑汁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只得作罢了。

瞥眼见,见有一页画着一柄大斧头,并无他物,画面倒是干净简单,却不知何事用这斧头来预,心中大感兴趣,正欲下翻,却听见书房门外扣响,书童问道:“老爷,你在里面么?”苏员外道:“有什么事?”那书童朗声回答,道:“老爷,门外有一个胡先生求见。”员外也不以为异,他素得好善之名,常有落难之人到他这寻求资助。当下便说:“哦,若是求助之人,你带他到帐房支领一两银子便好了。”他身家庞大,对落难贫困者出手也很阔绰。一两银子当得一家五口一月之用了。

哪知那书童又道:“老爷,这位胡先生不肯接受赠银,说要当面见你。”苏员外眉头一皱,难道这人嫌银子太少么?想见面后求得更多资助?只是现下他喜获麟儿,心情正好。便也不计较,道:“是嫌银子少么?那么你便支取五两吧,跟李师爷说一声,不用回我了。”书童在门外一伸舌头,心想老爷当真大方,对一个不识之人一送便是五两银子。转头见那胡先生面带微笑,眼睛转动了一会,却仍摇摇头。只好又扣房门,叫道:“老爷,他一定要见你。”

房门 ‘吱呀!’一声开了,苏员外走了出来,看见面前一个衣衫朴素的中年汉子,胸前驮着一个小小孩童。却面生得紧。当下抱拳一礼,道:“在下便是苏步雨,敢问先生是……”那胡先生面目温和,看来约有三十上下年纪,细看下倒颇英俊。却见他微微一笑,道:“在下姓胡,汾州人士,听说苏员外近日喜得贵子,特地过来道贺的,并送上定神灵符两张,以为贺仪。”说着,腾出手来,从袖中抽出两张盖了朱砂大印的鲜黄符纸递上。苏员外接过了,见上面扭扭曲曲书画数字,辨认之下,只认得一个 ‘神’字和一个 ‘令’字。当下拱手谢了,笑道:“难得先生好心了,多谢先生赠符之意。”心中却大不以为然。也不知这人是哪里来,但看他这般装束,也不是什么厉害人物,书画的黄符只怕跟小鬼所画一般全无效验,只是对方一番好意,这表面功夫当然得做足了。

这一老一少,便是胡不为和他的儿子胡炭了。他们在正月出门,经汾州,顺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