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路,必须立刻旗帜鲜明地喊出这个口号。

7月8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刚刚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毛泽东深知,要促成蒋介石下定全国抗战的最后决心,单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在全国造成一种声势。毛泽东指定南汉宸,以毛泽东及红军代表的名义同华北当局及各界领袖协商团结抗日的具体办法。他自己在7月14日至20日间4次写信或致电给阎锡山,要求“密切合作,共挽危局”。他又指定张云逸奔走两广当局之间,“求得他们赞助坚决抗战与国共合作的方针,求得他们开展爱国运动,积极救亡”。他还和张闻天一起致电叶剑英:“请答复救国会及各方:他们要求各事,我们都同意,并且正在做。请他们努力在外面与政府党部及各界领袖协商,迅速组成对付大事变的统一战线。惟有全国团结,才能战胜日本。”

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共产党的积极主张,一扫国内的沉闷政治空气。要求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处沸腾起来了。“各地的大资产阶级,国民党的各地党部,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及各地方的军政长官,也表示了他们的积极,提出了抗战的要求。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到处要求行动的统一,并且到处组织了这类统一救亡的组织,这使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前进了一大步。”

在推动国民党进行全国性抗战的同时,红军参战的实际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7月14日,毛泽东、朱德已向彭德怀、任弼时等红军将领下达“十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的命令。同时要红军各路将领到云阳集中,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18日,延安召开市民大会,毛泽东到会讲演。据当时报纸记载:“演词激昂,听众均磨拳擦掌,热血沸腾,愿赴抗日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

红军各部已陆续准备就绪,随时准备开赴前线。但是,在南京的谈判却并不顺利,国民党方面在各种问题上处处作难。直到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使蒋介石感到不得不进行全国性的抵抗,否则自身的统治也难以保持,于是,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周恩来后来回忆:“我同叶剑英参谋长到南京,开始蒋介石还没有决定给八路军以名义,但是到上海打响了,他(指蒋介石)从庐山跑回来,觉得这是全面战争了,才发表了八路军的番号,紧跟着又发表了十八集团军的番号,要我们的军队去打仗。”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来等同国民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协议: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主力红军充任战略游击队,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一部的作战任务。

。 想看书来

国共坚持不同的抗战路线(2)

2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依据与国民党谈判结果,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八路军下辖3个师: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八路军完成组建后,在毛泽东的筹划下,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

国民党军队节节失利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平、津失守,华北危急。中国当时陆军兵力约170万人,但装备、训练、火力、机动力均远远落后于日军,空军仅有各种旧式飞机300多架,海军舰艇总吨位不足8万吨,且战斗力极弱。中国守军第29军各部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无法有效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在短短十几天之内,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守军各部伤亡极为惨重,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战场上壮烈殉国。

上海会战,部队都打得壮烈勇敢。但是,当统帅部一下令撤退,数十万大军就像决了堤的洪水,竟相掉头就跑。国民政府军委会曾于1934年至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