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炸死炸伤敌人30多名。沂南县在1945年5月的反“扫荡”中,共打死打伤敌人231人,其中被地雷杀伤的有97名。在平度东北杏庙村,只有百来户人家,同大田的日伪军据点仅隔一条河,该村的民兵以500个地雷摆开地雷阵,与大田之敌隔河对峙,敌人始终不敢进犯。

地雷战在各地民兵反“蚕食”斗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敌人无从捉摸,防不胜防。在普遍开展的“飞行爆炸”运动中,民兵把大量的地雷埋到敌人的交通线上和据点周围,甚至敌人的营房操场里。敌人出动时,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大路小路都不敢走,去走崖头、山岭、海滩和庄稼地。然而这些地方也会响起地雷。有的地方敌人汽车出来,不得不用牛拉着石滚子在前面探路。民兵还用真假雷相结合等办法对付敌人的搜索。敌人起出假雷,真雷却立时爆炸。有一次鬼子起出几个延期爆炸地雷,带回放在桌子上,围着哈哈大笑,忽然一声巨响,被炸得血肉横飞。敌后军民还一直把地雷埋到敌人的碉堡下,常常把出发的日、伪军炸得血肉横飞,使他们心惊胆战,防不胜防。

地雷战给日伪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和心理震撼。伪《新民报》因此惊呼:“踏进匪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神出鬼没的麻雀战

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麻雀战”。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的民兵经常用这种战法打击敌人。

麻雀战主要在山区实行。山区地势复杂、道路崎岖,根据地军民熟悉当地情况。当日、伪军进入根据地后,他们像麻雀一样满天飞翔,时聚时散,到处打击敌人,而日、伪军则因人地生疏,只能在大道上盘旋挨打,对他们无可奈何。

1941年,日本侵略军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扫荡”。8月初的一天,夏日炎炎,山西太原阳曲镇尖地角村的民兵一面警戒敌人,一面参加田间劳动。

忽然,山上的一棵小树接连摇动三下,那是臁望的民兵发出的信号,告诉大家,敌人来了。

党支部书记兼民兵中队长李殿冰立即指挥田间的群众转移。随后,他带领游击小组上山,隐没在一片树丛中。

敌人的大队在沟口附近停了下来,一个骑马的军官用望远镜向山上观察,显然是怕中了埋伏。李殿冰看得真切,“叭”地一枪,把他打下了马,其他几个民兵也瞄准目标开了枪。

敌人像发疯了一样,仗着兵多枪多,吆喝着朝枪声响起的地方扑过来。可是,等敌人爬上山顶一看,连一个人影也没有。正在这时候,忽然他们的背后又响起了枪声,几个日本兵应声倒下。原来当敌人往这边山上爬的时候,游击小组已绕道转移到了对面的山上。

有一天夜晚,外出放哨的民兵向李殿冰报告,有一股敌人路过尖地角向东走去,企图不明。李殿冰判断敌人可能是去偷袭东面武家湾的八路军,便带领游击小组抄近路向武家湾跑去,想抢在敌人前头通知八路军做好准备。游击小组到了武家湾,八路军已经转移。恰在这时,另一个方向也发现了敌人,证明敌人确实是分两路来偷袭武家湾的。李殿冰急中生智,立即带领游击小组登上大路旁的一座小山。等敌人一到,他们就向两边的敌人同时射击。两边的敌人都以为碰上了八路军,便展开队形向山上进攻。游击小组乘机溜下山去,让两边的敌人互相对射。打了半个多小时,两股敌人才发现是自家人打自家人,闹了一场误会。

1943年,敌人又发动了一次大“扫荡”。李殿冰和民兵用地雷战和“麻雀战”相结合的方法,杀伤了不少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从山上搜捕了20多个群众,把他们带到村里的打谷场上拷问,要他们供出即民兵的去向。游击小组又秘密接近了村边,“砰!砰!”几枪,撂倒了敌人的指挥官和翻译。气急败坏的敌人,朝打枪的方向蜂拥而来,追了半天还是一个人影没见着。敌人无可奈何,只好撤回据点。李殿冰乘机派出许多游击小组,沿途用冷枪杀敌,打得敌人一会儿趴下,一会儿行走,一路上提心吊胆,狼狈不堪。尖地角村的民兵们,就用这种办法,打得敌人一筹莫展,日、伪军好像被打瞎和打聋的野兽一样,虽然疯狂地乱扑,终究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胜因浅析(1)

毛泽东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