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的一面是可以减轻我们的工作负担,但大别山是我们几进几出的地方,国民党靠保甲长,解放军来了也找保甲长办事,群众会怎么看我们?”还有一位负责同志也明确表示反对,还向大家传达了华北土改的经验,倾向于仍旧贯彻华北“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办法来发动群众。段君毅、乔明甫:《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领导》(《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67页。)

刘邓回电毛泽东,决定在大别山不依靠保甲长、地主土豪,坚持“依靠贫雇农,巩固联合中农,消灭封建制度”的阶级路线。

。。

打土豪,分田地(2)

1947年10月10日,邓小平以中原局名义,起草并签发了《中原局关于进入大别山后地方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把土改作为创建根据地的有力武器,坚决反对右倾现象,在有初步基础

土改

的地区,立即放手发动群众分浮财,分田地,半年内在大别山完成土改任务。这个指示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冷溶:《新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二十六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第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25页。)

为了建立地方政权,领导土改,野司决定成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各个纵队根据野司决定,抽出人员调归地方、军区建制。刘邓大军实行土改的决心是坚定的,不但南下的4000多名地方干部参加土改,各个纵队还抽出干部、战士1000至2000人组成工作组,参加地方工作。另外,每个旅抽出1个团共13个团调归地方、军区建制,准备进行土改工作。

南下干部和部队抽出的工作组,凭着对革命的热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土改运动。

但是,大别山的情况和华北解放区有着天壤之别。蒋介石这时已经专门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所,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坐镇指挥,国民党投入33个旅“扫荡”大别山,再加上大别山外围兵力,总计90余个旅。地主封建势力纷纷成立土顽武装,几乎每个乡都建立了乡保队。敌人在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实行了一系列反动政治措施,恢复联保制度,规定群众在我部队、干部所到之处,必须举火或鸣锣报警,报告我活动消息;颁布极其反动的“十杀”条令,对所谓“通匪”、“窝匪”、“知情不报”等等,均格杀勿论;恢复和发展特务组织,对群众严加控制;大肆捕杀我地方干部和积极分子。仅岳西县我农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就被杀害100多人,区长李单堂牺牲后还被敌人割下头,挂在县城“示众”。乡长储协才的12岁的儿子也被敌人活活捅死。在敌人高压政策压迫下,群众不但怕国民党,也怕共产党,因为一和共产党接触,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和华北解放区一样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难度可想而知。

原六纵十七旅参谋张方山也分到了工作组,他回忆说:

部队开到浠水县马家寨,上面来了命令,每个旅都要抽出一部分人,以南下干部为主,就地成立区政府,进行土改。旅里就把我抽了出来,由团里一个姓王的供给处长带着,一共47人,带了一个班的战士,成立了浠水县第五区人民政府,设在朱店。其实我们也根本没办法去朱店,因为到处是敌人呀,大部队走了,把我们留下来,敌人又回过头来搞我们。我们就找了当地裁缝,每个人都做了一套便装,军装也不穿了。敌人到处追我们,我们一面打游击,一面分田。这里是老根据地,上点年纪的人都很懂革命理论,当我们给群众做工作,讲到分配土地时,群众说:“不用你们分,我们1927年就分好了。”有的还说:“在我们大别山,你们有个四进四出,没有一次不是搞到萝里精光(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最后还要到剥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们旱鸭子(北方人)不走。”当地老百姓还有首民谣:“红军走了蒋军到,怀里揣了三把刀,头把刀子要粮食,二把刀子要钞票,三把刀子要姑娘。”说实话,除了第三个,前两个我们也要。所以,有时不但地主、富农反对我们,有时甚至贫农也和国民党走到一起了。我们白天给老乡分田,插上牌子,晚上我们一走,分到田的贫农就跑到地主家里求情:“大爷,大叔,这地不是我要的,是他们强要分给我的,我现在就还给你。”分地主家的浮财时也是这样,家具什么的,老乡都不敢去拿。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地主家分浮财,他家也没什么东西,就搜出一点大米,地主婆一看,就躺在地上打滚哭着耍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