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3页)

裕�擞欣蹿酥�撸��┦拙莅俺谱锕���

到达皇城大门时,司马德戡等已恭候在此。众人簇拥着化及一起进入朝堂,奉为丞相(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为丞相)。

时在后宫看守炀帝的裴虔通听说宇文化及已至朝堂后,想把炀帝带出,以听处置。便对杨广说:“现在百官已在朝堂,陛下应该亲自出去慰劳。”

说完,他牵过随从的马,逼杨广骑上(进其从骑,逼帝乘之)。

杨广嫌其马鞍破旧,让裴虔通换了一副,才骑了上去(帝嫌其鞍勒弊,更易新者,乃乘之)。

有人说,此事暴露了杨广一贯奢侈的生活作风。

的确,杨广一贯奢侈,无需否认。但其换鞍之举,却非出于奢侈。杨广身为天子,竟被臣下逼着骑马,这口气如何能够咽下?他要求换鞍,无非是求得心理平衡。

裴虔通一手提刀,一手牵着炀帝的马缰,趾高气扬出了宫门(虔通执辔挟刀出宫门)。这哪里是在侍奉皇上?分明是在炫耀战利品。

一路之上,叛军士兵皆喜不自胜,山呼震地(贼徒喜噪动地)。

至朝堂时,令得意扬扬的裴虔通始料不及的是,宇文化及一看到杨广便陡然色变(心虚),大声喊道:“带这个东西出来干什么?还不赶快送回去干掉!”(化及扬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

或许按宇文化及的计划,炀帝应该昨晚上就死了,却不想正当自己春风得意之时,最不该出现之人居然不合时宜地出现了。这不是让他难堪吗?气急败坏之下,他居然搞出这么句不伦不类的话来。

要说宇文化及此人没有头脑,果真一点不假。

且先不论炀帝该不该杀,就算要杀,也没这么个说法。

宇文化及在一路上说了什么?罪过!

现在说什么?这个东西!(此物)

身为当朝丞相,总揽全局,居然是两副嘴脸。就算两副嘴脸,闷在肚里也就罢了,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还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岂不是自己狠狠扇了自己两记耳光?

而且,真要杀炀帝,也没有如此草率之理。妥当的做法是先将其软禁,让百官议论,待明确罪责后,再光明正大地按法律进行处置。炀帝之罪不可谓不多,让其死的其所,无话可说,岂非比偷偷摸摸的动手强?如此气急败坏反而显得宇文化及自己心虚,一副要杀人灭口的样子。

还有,像他这种杀法,可谓古今少有。就算是穷凶极恶的枭雄董卓,对于汉少帝刘辩也都是偷偷摸摸动手,尚不敢像他这么不顾影响:朝堂之上名目张胆地说要干掉皇上。

最后,就算别人能这么说,宇文化及也不能。他爸是谁?宇文述——杨广最大的宠臣。杨广因为宇文述的面子,一直都待化及、智及兄弟不薄。如此说话,颇有过河拆桥之意。

对于宇文化及,也许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愚蠢!

接下来,我们再讨论一个问题:对于宇文化及而言,杀炀帝是否有利?

杀炀帝之利,有以下几点:

其一、炀帝罪恶滔天,杀之可平民愤、兵愤(可惜宇文化及杀的方法不对)。

其二、杀掉炀帝,可以断绝保皇派余党营救的希望(类似于伊拉克处决萨达姆)。

而不杀炀帝之利,也有以下几点:

其一、不担弑帝之名。

其二、仍可借炀帝之名,调动部分隋朝势力。

其三、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其他隋军或割据势力的攻击,减少新政权面临的风险。

其四、留炀帝,则奉御西归可作为一面政治旗帜。

其五、让隋军保皇势力投鼠忌器。

通过对以上利弊关系的反复权衡,炀帝最好不杀!当时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一、传檄天下,将此次兵变的性质定为清君侧、除奸臣、还故土。如此有四大好处:首先可以在政治上摆脱篡逆之名;其次可安在扬州的中原籍将士之心;再次可以振奋中原隋城守军士气;最后,沿途可以收纳隋军入伙,壮大实力。

5、缢帝(2)

二、对于炀帝,可以尊为太上皇,并另立新君。

三、减赋税,轻徭役,除苛政,以安百姓之心。

四、将南方隋军系数集结于扬州,以准备北伐。

五、派使者向洛阳传达回归之意。

六、先同洛阳联合,共击李密。然后再复长安。

总的来说,指导思想就是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