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一日能够进入权力的中心位置一展宏图。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自以为可以发挥、施展的机会,可皇上只对他欣赏,却不愿委以大任。于是,他的心中涌过了一股难抑的失落与惆怅。

他想不通,也许,是因为江都王的缘故吧?汉时江都,即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封到那儿的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哥哥,他喜好武力,崇尚冒险,为人骄横,颇有一点桀骜不驯的味道。很有可能,汉武帝派他去当江都相,是想依靠他以儒家礼仪去束缚、纠正易王的过错,从而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如此说来,也可以认为这是汉武帝对他另一种形式的重用。也只有这样解释,他的内心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与平衡。

君命一声如山倒,皇上圣旨一下,董仲舒无法违拗,只得满腹心事地离开长安,赶往江都赴任。

他一上任,就用自己熟知的那一套儒家礼仪来约束易王刘非,劝谏他遵循儒家的等级秩序、尊卑观念。董仲舒自“天人三策”一出,已是天下闻名,易王也不敢对他非礼,只得表示敬重,做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一时间,王相之间也能相安无事。

董仲舒为探究春秋公羊学之精义,于儒家典籍之外,还涉猎了法、墨、道、名、阴阳等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以融会贯通,特别是对阴阳五行学说,更是有着深刻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因此,他除了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治理百官外,还常常用阴阳五行学说处理政事,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江都求雨、止雨。

董仲舒在江都为相的第二年,境内突然下起了连阴大雨,一时间,江河灌满,农田受渍,可大雨仍下个不停,没有半点止息的迹象。如果大雨继续不止,不仅农作物受损减产欠收,弄不好还会发大水闹洪灾。老百姓急了,大臣们也急了,董仲舒更是焦灼不安。无奈之际,他便想到了自己这些年来研究不辍的阴阳学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何不将其运用一番呢?于是,一番推演过后,董仲舒想出了一个法子,以阴阳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止雨。他认为雨水连绵属阴气过盛,阳气衰弱。若要止雨,就得张扬阳气、收敛阴气,使得阴阳二气势力均衡。他相信天人感应之说,天人本为一体,只要人间有所行动,上天就会感应,反之亦然。女为阴,男为阳,开阳而闭阴,“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也”,如此一来,阴阳就能得以平衡,雨水就会自然而止。于是,董仲舒要求官吏们将妻子藏匿家中,女子不能随便出来走动,所有水井也要统统盖住以防阴气泄漏;而男子们则身穿红衣、头戴红帽、腰系红带,大力张扬阳刚之气;还打扫社祠,摆上牺牲,由巫祝在一旁祈求上苍止雨。按照董仲舒的预先安排,这一活动要进行三天。可是,还只第二天,一直阴沉着的天空似乎真的有所感应,突然间云收雨霁,一片晴和。百姓自然欢呼雀跃,而董仲舒的声名更是传遍江都王国的角角落落。

万马齐喑的始作俑者(8)

董仲舒运气真好,他这一套巫术般的装神弄鬼正巧赶上了雨将止息的时刻,结果博个得满堂彩。更为幸运的是,此后,他继续运用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求雨,“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仍是止雨那一套“把戏”,只不过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又获成功。他的止雨、求雨分别选在久雨必晴、久晴必雨的时刻,因此颇为灵验。这种灵验与他的那一套阴阳五行及天人感应纯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可这种偶然偏巧全让他碰上了。于是,在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董仲舒满怀虔诚之心,不得不认真地思考天、地、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他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治理江都,经过他的一番艰苦努力,确也达到了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兴盛景象。然而,他的政绩不仅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反而因为江都王刘非而获咎遭贬。

董仲舒想用儒家的那一套仁义礼德学说影响、束缚易王,可刘非从小养就的武人气质远非董仲舒几句不关痛痒的言语所能改变。其时,汉匈关系恶化,匈奴多次骚扰汉朝边境,好勇尚武的刘非多次主动请缨,要求带兵攻打匈奴,但武帝始终没有答应。刘非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赫赫战功,他手下又有一帮有勇有谋之士,对汉廷一直构成潜在的威胁。平时,他也不太买武帝的账,颇有点我行我素的味道。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易王刘非又上书武帝,请求出兵进击匈奴,以平汉民心中长久淤积于心的愤恨之气。武帝对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朝政相当反感,可一时又奈何不了他,便将满腹积怨一股脑地发泄在董仲舒头上:当初寄予厚望派你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