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部分 (第1/4页)

“没有你想的那么夸张!”

孙权闻言,摇头,淡淡的道:“我们的目标始终是以最少的流血,改变如今吴国朝堂体系,改革旧日的法度,实行最新的管理体制,铸造以法治国的根基!”

汉朝独尊儒家,而秦朝以法家为尊,法度苛刻。

而吴国的这一次改革,是从汉朝的体系之上走过来,更偏向秦朝的方向,以法度为尊,以法治理天下。

但是倒是没有秦朝那么苛刻。

法治天下不是不好,但是不能做的太过,法不外人情,秦朝之所以在短短时间灭国,原因就是过于法度苛刻,动不动就是连坐,他们法度的严苛,有些过而不及了,才酿成了亡国之之患。

“大王,如今朝堂改革的进展已经不慢了!”

周瑜开始细细的禀报,道:“但是最重要的两项,还没有成效,第一就是内阁大臣,还在斟酌,以导致有丞相府改革的内阁,如今还没有领头羊,第二,那就是法规,吴国新的体制将会以法度为尊,而治理天下,而吴国法规昔日是尊汉律而来,如今沈大人亲自集合了不少朝中,朝外,研究律法的读书人,不过新的法规还没有完成!”

“孤会催一催他们的!”

孙权目露精芒,然后继续的问道:“对了,如今的朝堂六部如何了?”

“回禀大王,如今六部已经大致的架起了一个架子,但是只是一个空架子,六部以二十四司部为根基,但是二十四司部,除了经商司之外,其他的一律尚未有头绪,某家会加快脚步!”

周瑜恭敬的道。(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一章 大吴变法之流言

傍晚,日落西山。

辽东。

一缕一缕夕阳的光芒,金灿灿的,映照着襄平城的伟岸。

已经整整的持续了一整天的战斗如今告一段落,皆然有些筋疲力尽的吴军和高句丽军队,在残阳的光芒之中,开始收拾这一方狼藉的战场。

高句丽倾巢而出,数万大军自玄菟和乐浪两个方向杀入辽东郡,一路上所向披靡,直达襄平城,然后对襄平城展开了围攻。

这一战,几乎已经打了半个月。

兵马不足的襄平城虽然飘飘欲坠,但是始终屹立其中,没有被攻破,即使数次城墙被硬生生的打开了缺口,最后还是被吴军将士以生命堵上了。

所有的吴军将士都清楚,襄平是辽东的核心都城,是平州的治所,绝对不能丢,更加不能丢在蛮夷之辈高句丽人的手中。

所以这一战,他们都打了很拼命。

城中,刺史府。

“公孙使君,随着高句丽人围城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今城中的人心有些动乱啊!”襄平令苏门在向着公孙度禀报城中的事情。

苏门是江东书院第一批毕业的学子。

他和陆逊,步骘,被称为江东书院的三大杰出学子,陆逊背靠世家,是爬的最快的,直入中枢,而步骘也算失士族出身,在江东为吏,如鱼得水,如今也是会稽治所山阴的县令。

三人之中,他是一介寒门子弟,无依无靠,毕业之后,只有远走边陲之地,一路连滚带爬。走到了平州治所,襄平县令的位置。

公孙度刚刚脱下染血的战甲,神情有些疲劳。

襄平城能支持这么长时间,和他公孙度身先士卒脱不开关系,如果不是他在苦苦的支撑,襄平城已经被攻破了。

他听到苏门的禀报。摆摆手,有些疲惫的道:“苏县令,城中的事情,你来做主,五天,你只要让城中撑住五天不乱,我们就有可能把整个高句丽王朝连根拔起!”

幽州之战已经落幕,援兵在即。

马韩半岛也传来的消息贺齐已经北上,在这种状况之下。高句丽早晚要败,而且还是被连根拔起,面对吴国大军就算开国始祖高**复活,也救不了他们。

如今襄平城要做的就是坚持下来,在这段时间之内,不要让高句丽攻破城池。

“下官明白了!”

苏门闻言,点点头,道:“下官保证。五天之内,城中一定不乱。粮食不缺!”

东城头。

主将常正用一块抹布,拭去了手中兵器上的鲜血,辽东因为孙暠的背叛,本来就没有什么兵马,为了守城,骑兵也要当成步卒使用。

这一战。他打了很辛苦。

他本来是骑兵,对防守城池没有什么经验,而高句丽人不是一般的游牧民族,他们对攻城的经验充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