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3)、言传身教

我和南南爸爸都喜欢读书。平常在家忙完了家务事,总爱各人拿本书看。此外,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照着书本学来的。

我们俩人大学毕业从外地来到北京,没有家人可以依靠。过去在家很少做家务,现在成了家,有了孩子,许多事情真不知如何下手。但生活还得过下去,该做的事还得自己做。怎么做?书生嘛,只有照着书上来。特别是南南爸爸,不管做什么,都从书上学。做饭炒菜,以前从未学过,买本菜谱,想吃什么,照着做。书就放在旁边,一边做一边对照书本,一步一步照着来。慢慢地,南南爸爸会做许多种菜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造,做出的菜味道还真不错;南南出生前,爸爸给她缝小棉袄、棉裤什么的,也是买本裁剪书来照着裁剪;我织毛衣,也拿本毛衣编织的书,一针一针地照着织;冬天保存苹果、大白菜,做朝鲜辣白菜什么的,都是以书为证……

做什么事都照着书上来。这样,潜移默化,使南南幼小的心灵受到影响,觉得书是个万能的东西,是生活的需要,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难题它都能解决。

此后,南南一回家,就是拿着一本书来看,刚开始时是缠着我们讲,后来会认字了,就抱着书自己看。言传身教,在许多情况下胜过无数的语言。

我们家别的东西不多,就是书多,当时家里住房小,没有专门的书柜,书摆得到处都是。茶几上、窗台上都垒上了厚厚一摞书。书似乎成为我们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有了较宽敞的住房,我们家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不小的书柜。南南的小房间也被书占据了1/3的空间,床头、床脚下都是书柜。随着书籍一天天增多,后来,床下也堆满了。但她很愿意,因为一回到家里就可抱着书看。

抓住时机教孩子认字(1)

当孩子有了听故事、看画书的兴趣后,就要不失时机地教他认字,不要认为孩子小接受不了

南南2—3岁开始学认字,4—5岁便可自己阅读

◎识字启蒙有理论依据

最近我们读到一本书,是英国学者乔治·汉弗莱写的《人类心灵的故事》,我们觉得里面讲的原理很符合我们女儿识字启蒙成长的过程。也许,这正是我们女儿启蒙教育的理论依据。只不过我们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只有实践,没有理论,而学者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们觉得,这种理论的总结有它的作用。它正巧可以把我们教育孩子的实践在理论上作个归纳,从人类心灵、生理等方面作个探讨,也使读者今后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心中有数。

这里将与此有关的描述整理如下:

乔治·汉弗莱说,在生活中,每一个瞬间,都有无数来自外界的刺激作用于我们每个人,其中,绝大多数的刺激都被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我们的感受器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一种刺激物会被选中。

汉弗莱举了个例子:不同视角下的同一条街道。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一同沿着同一条街道去同一个地方,结果看到的东西大不相同:艺术家看到了落日的余晖,想作画;房地产商注意到两个孩子的交谈,发现其中一个长大后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医生注意到商店的橱窗内摆满了某种专卖药品的瓶子,还有在这些药瓶前议论纷纷的男男女女。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自己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事情。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哪些刺激物会对人脑发生作用呢?

汉弗莱还告诉我们,主要有两个因素:刺激物的运动和刺激物的强度或大小。刺激的强度如声音、特别大的物体通常会引人注意。

课堂中获得的经验(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最终可以化为作用于眼睛和耳朵的某种刺激。教育的结果首先是使人们选择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的事物,教育既改变了一个人所感兴趣的情境,也改变了他对情境的反应。

书中关于“我们如何记忆”一节是这么解释的:……我们可以认为记忆就是智力活动,是依靠过去的经验而进行的活动……与适宜的刺激相联系。兴趣促进记忆,增加兴趣有助于增进记忆。人们通常认为孩子比他们的父母记忆力好,原因之一就在于孩子比他们的长辈更富有兴趣感,较少地被生活磨去兴趣。趣事的所有细节都能被回忆,不管这兴趣是由于感动、快乐、新奇还是别的原因。竞争也能引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以前获得的个体经验也可能形成注意定势,每一种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