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何况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呢。所以从今以后大家都要伸一只手。逃兵要在村里吃轮饭,今天从我家轮起。我说清楚了,规矩要立三条:一是主家吃什么,他就要吃什么。二是每天要抬进屋,不能让他睡阶基。三是每一家管送不管接,但送人时要保证他身上干净,没气味,不然下方家可以不接。你们听清楚了吗?……

有两三个人不大乐意,但嘀咕了一阵,见规矩一视同仁,也不好说什么。

从此以后,老逃瘫了两年多,也就吃了两年多的百家饭,算是没饿着也没冻着,身上也没怎么臭,被村民们一直服侍到最后一刻。临终前,他瞪大眼睛看来看去,看着担架边的人,咬住最后一口气,硬挺着脖子,就是不死。

旁人说:“你的寿衣早准备好了,放心吧。”

他眼里没什么反应。

旁人又说:“你的料(棺木)也有了。你还有什么不放心?”

他大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脸上憋得通红。

这可难住了大家。有人说,他兴怕是要找杨老倌?这一说,大家都觉得像,于是赶快差人去找村长。当时老杨在县城里做木材生意,听到消息后深夜赶回来,一进门没顾上擦汗,就抓住了逃兵的手。果然,逃兵一见到他,目光微微一颤,转而变得柔和与安详。他没有说话,只是随着两脚使劲一蹬,眼皮慢慢地合上了,但留下一条缝,得由老杨去抹一把。

他最后的神情不像个老人,倒像个孩子,似乎对即将开始的远行有点害怕,得抓住父母的手,才有几分心安。

村里给他缝了一套衣,打了付棺木,放了一挂鞭炮,让他善终入土。只是墓碑没法立,因为谁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到底活了多少岁。他到底是来自红军,抑或来自国军,抑或来自土匪流寇,更无人知晓。总不能只在墓碑上刻下“逃兵”二字吧?

————————————————

﹡我是从雨秋嘴里知道这个故事的。像本地很多无后的孤寡一样,雨秋也羡慕那逃兵,经常在我面前“逃兵”这“逃兵”那地老话重提,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意思是,他自己眼下过六十奔七十了,将来怎么说也得有个逃兵待遇吧?他家三代都是贫农,他未必连个逃兵也比不上?

。。

56 寻找主人的船(1)

建伢子本名建华。听说我想去粟木峒,他到处去找桨,窜了两三家都没找着,最后骑摩托去他婶娘家扛来两支。

我们在水边解船也费了点时间。有一条小破船进水太多;另一条断了桨桩,没法挂桨;最后一条是竹船,舱里有麻袋和镰刀,看来主人正准备去割禾收谷。建华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东西丢上岸,挂上桨就走人。反正这里的私船差不多都是公用,人们先来后到,谁先解锚就谁先用。

粟木峒远在库湖的那边,因没有通公路,甚至没有通任何陆路,人们进出都得靠船。有些人把房子盖到湖这边来了,但责任田还在那边,插秧和割禾时节,还得划船进山去。我们半途碰到的一船人,就是这样的乡村上班族。

此时我们已掠过湖面一角,绕过一个青松茂密的无人小岛,进入了两条水峡中靠左边的一条。照建伢子介绍,这条水峡很长,在前面再绕两个弯,过一个三叉水道,我们就可以望见粟木峒了。

我已经感到两岸青山之间的天空越收越窄,岸边扑来的草腥气也越来越浓。岸边停靠着一只小船,散放着几捆杂柴,引起了建伢子的注意。

“杉坡的人好勤快呵,还有人打柴!”

听他的口气,好像大家眼下都不习惯打柴了。

“胜夫子——”他朝山上大喊了一声,当然是在呼叫小船的主人,“你没有偷树吧?——公安局的提着手铐子来了呵——”

我只听到一阵含含混混的回声,还有乌鸦叫,没听到什么应答。

“野老倌进了你的屋咧——”建伢子大笑。

山上还是没有什么回应。

但建伢子听到了:“你骂娘?我一片好心怕你坐班房——你堂客戴着金戒指,怕是不耐烦给你送牢饭呵——”

他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这一次我依稀听到了回应,只是听不大清楚,也不知声音来自哪一片林子。

建伢子笑得前伏后仰,踩得小船摇摇晃晃。见我不大明白,他补上几句解释,说这个胜夫子家里负担重,有两个娃崽要读书,只好放老婆出去打工。老婆倒是赚回了钱,但也赚来了绿帽子,有一次坐着小轿车回来了,穿红戴绿,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