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经周恩来同意,张心田前往陕北,在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帮助下,两部冲击式钻机于10月初运抵咸阳,中共方面还选送了一批熟练的石油工人随钻机赴玉门参加开发工作。应该指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延长油矿后,仍继续着生产,产量虽微,但解决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不少困难。周恩来送钻机之举,体现了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意愿。

翁文灏心中的块垒摈除了,开发玉门石油即将成为现实。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翁文灏不能不为他虽然从政,而仍能将理想付之实际所欣慰。他为此作诗云:

近代文明破纲罗,飞机坦克勇如何。

西邻物力强堪佩,中亚封疆美可歌。

喜有天山镇朔漠,庶看春气度黄河。

玉关未闭边陲界,杨柳三千路正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又见石油河

1994年春节前夕,我给海内外四十余位耄耋之寿的老人发去了求访和笔谈信函。

初五上班,我刚落座,电话铃便响起来。话筒中传出的是一个苍老而混浊的声音:“我是靳锡庚啊……93岁了……你来你来……我要和你谈……”这声音有如一颗重弹冲击我的胸,手握着话筒,呼吸骤然变得沉重急促,奔腾的心血直至对方已无声响,依然没有平静下来。我万没有想到,当我决心揭开这段历史之谜时,第一个给我回音的,竟是这位开发玉门油矿先行者中硕果仅存的九旬老人。

窗外刮着砭骨寒风,地下积雪已成薄冰,但我无法控制拜访这位元###者的心情,立即揣起采访本,登上自行车,顶风到学院路的石油勘探研究院,朝拜这位传奇人物。

老人的步履如我预料的那般蹒跚,听力不足,眼睛因青光眼只能平视眼前的一小块地方。他孩童般地希望我听完他所叙述的一切。我知道,他就是一部历史,他可能会像所有他这个年龄的老人一样,毫无头绪地叙述自己的人生,但每句话都可能是不会再重现的历史资料。在以后的采访中,几乎每一位老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像靳锡庚一样,希望我倾听他们对那段历史的描述,那是他们人生的辉煌,是他们理想的结晶,是他们生命的寄托,是他们对祖国的挚爱。他们企望着这段历史不要被遗忘。

我理解这些老人,因而同意了靳锡庚的意见,但又像领导一样,要求他每次只讲两个半小时,中间休息二十分钟。他又孩童般地一笑,同意了。

当他开始回忆后,我惊住了。他的思路如年轻人一般清晰,竟还记着五十五年前钻井工程的数字元,以至精确到小数点以后。

理想与事业啊,真是块无法测知的魔石。

靳锡庚,字寿山,1900年出生在河南杞县邢口村一个士绅之家。16岁娶了位长他四岁的妻子。他说,就因为娶了这位姐姐似的妻子,才有了他一生的成就。他不愿读书,父亲打他也不读,但有了媳妇后,愿意读了,原因是妻子极温柔,虽然目不识丁,却知道读书的益处。她用柔情劝他读书,感化了他的心。妻子为她的柔情付出了巨大代价。靳锡庚自22岁考入省立中学高中,到33岁于焦作工学院采冶系毕业,她独守空门,养育着四个女儿,青丝染霜,少妇如同老妪一般,等丈夫学成归来,她已命归黄泉。

妻子去世后,靳锡庚将四个女儿托给岳母,毕业后独自一人到焦作煤矿工作。

1938年5月,日本军队攻占河南,靳锡庚不愿作亡国奴,流亡西安。经同学介绍,他到同官(今铜川)煤矿做勘探工作。10月,他完成了那里的勘探任务,回到西安,向他的老师陕西建设厅厅长高伟伯汇报。

高伟伯正盼望他的到来。见到他后说:“寿山,你回来得正好,有一位孙健初先生要见你。”

“有什么事吗?”

“他要邀你与他到甘肃酒泉勘探石油,不知你可愿意?”

靳锡庚正为今年的工作发愁,听说去西北开发油矿,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愿意。”

孙健初是10月初到达西安的,他要从这里出发到玉门完成翁文灏交给的任务。临行,翁文灏要给他配一名懂测量的助手,为了能在大西北那种艰苦的环境中相互配合工作,副所长黄汲清请孙健初自己选择助手。到西安后,他找到老同学高伟伯,请他帮助介绍一位助手。谁知,找了几位,一听说是到大西北的戈壁上去工作,均摇头辞谢。失望后,高伟伯想到了从乡下走出来的靳锡庚。现在,靳锡庚表示了愿去西北的态度,这令高伟伯如释重负,陕西若无敢为国赴难的豪士,他真要无地自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