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 (第1/4页)

黄小虎就是典型的这种青年,什么样的心思都有,一门心思想要钻入白衣军的队伍里。可惜,他的年纪太小,还不到十八岁,白衣军不接纳。同时,黄天来就两个儿子,大儿子黄飞已经参军,小儿子一般就不允许参军了。当然,例外也是有的。

“黄小虎,你家总共种了多少亩田啊?总共打了多少粮食?忙得过来吗?”徐兴夏翻身下马,饶有兴趣的问道。

“十三亩,估计有三千五百斤吧。”黄小虎本来兴冲冲的,还以为徐兴夏会破例批准他提前参军,没想到,徐兴夏问的,却是他家的耕田种地情况,他顿时就无精打采了,怏怏的回应。

“哦?三千五百斤?”徐兴夏自言自语的点点头。这个数字不错嘛!平均下来,每亩也有二百七十斤左右,相当于一石半。这个亩产量差不多了。毕竟,塞上江南并不是真正的江南,在粮食的平均亩产量方面,和真正的江南是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江南,水稻的最高亩产量,应该已经去到三石多接近四石了吧。

其实,之前,管事会报上来的估计数字,就是一石半左右。邓林永、林海牛等人都是种田能手,根据各地农田的情况,他俩推断出来的数字,绝对不会相差太远。而陈二福主持的第一农庄,报上来的数字,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第一农庄下面,可是有足足上万亩的田地啊。可见,第一年的收获,的确就是这个数了。或许有的农田高点,有点农田低点,但是平均下来,就**不离十了。

坦白说,这个数字徐兴夏是不满足的。一石半的亩产量,和江南相比,差得太远了。江南的一亩水田,比得上宁夏镇的两亩。如果考虑到江南一年两熟的特征,这个差距更远。但是,饭咬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粮食的亩产量提升,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欲速则不达,太急躁了反而不好。

“你爹忙着送货,你哥哥又在军队里,你们家忙得过来吗?你们家还有几口人?”徐兴夏想了想,又关切的问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事会和陈二福的报告,都是书面文字,肯定不如自己亲自实地了解来的真实。。。。

更多到,地址

【第446章】要带头为民族大融合做贡献

('

黄小虎其实对回答这些问题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一心只想参军。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老实回答徐兴夏的问题,他的参军梦,绝对是完蛋了。得罪了委员长,你还指望参军?没办法,他只好老老实实的,详详细细的回答徐兴夏的问题。他还有点小心思,或许讨委员长的喜欢,自己就能破例提前参军。

“我家没有几个人……”黄小虎逐条一一解答。

黄小虎的家,种田其实不是大头。他们家只有二十亩田地,其中的五亩,都被黄天来挖掘成了鱼塘,发展桑基鱼塘种植。其余的三四亩,又用来种植枸杞什么的。结果,最后耕种的水10只有十一亩。当然,这是条件最好的十一亩,都是很适合用来种植水稻的。黄天来觉得种植小麦的收成太低,不如种植水稻划算。

其实,大部分的百姓,都是这么想的。当时的小麦亩产量,的确比水稻差一点。水稻的亩产量有三百斤左右,小麦的亩产量,一般只有二百斤多一点。水稻要脱皮,小麦也要脱皮。脱皮以后,比例也相差不远。小麦的最大优势,就是消耗的水量没有那么大,一般的灌溉用水就能满足,而水稻没有足够的水,就无法保证收成。因此,在大明朝的长江以北,小麦依然是主要的播种品种。

之前的宁夏镇各地,因为各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保证足够水量灌溉,大家才会选择小麦作为首选的种植作物。徐兴夏的白衣军崛起以后,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修葺各种水利设施,有效的保证了灌溉用水,大家自然就选择水稻作为主要的种植品种了。当然,愿意种植小麦的百姓数量,也是很多的。毕竟灌溉水渠不能通到所有的地方,旱地的数量也不少。

除了小麦之外,来自江南的红薯、玉米、土豆等,也成了旱地的主要农作物。其实这些旱地作物,在万历初期就已经传入东南沿海,好像福建、广东、浙讧等地,都有小面积的种植。另外,烟草、番茄之类的也引进了。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河南、北直隶、山东等地,也都有少量的百姓引进。宁夏镇自身也有小部分。但是,大面积的推广却始终没有提上日程。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观念的问题。在以农为本的年代除掉五谷之外的作物,都很容易受到攻讦的。当时,谁也不清楚,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到底有什么样的品性,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