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1/4页)

重视这些问题,因为他最害怕的就是失业。另一方面,帝国的出口减少了。

尽管发生了战争,直到1806 年,出口总是不断地增加的:据估计当时出口总

值是四亿五千六百万法郎;1807 年,下降到三亿七千六百万;在1808 年和

1809 年,还不到三亿三千三百万。有一些工业,尤其是丝绸业,在西部是麻

织业,都衰落了,以致又间接地引起失业的严重威胁。海边的盐工、种葡萄

的人、英吉利海峡和北海沿岸诸省的农民,同样地怨声载道。黄油、乳酪、

水果、蔬菜,以及影响更为重大的商品如葡萄酒和白酒等都难于出售。当小

麦充斥市场时,情况就变得更为严重了。在执政府时代小麦一度很贵,这在

不少的程度上使得小业主和大农场主都对拿破仑很有好感。在共和十年和十

一年,每公石小麦的平均价格超过二十四法郎。从1804 年开始,由于连年的

丰收,价格降到二十法郎以下;1809 年,下跌到十五法郎,在巴黎盆地和布

列塔尼,实际上下跌到十一或十二法郎,在旺代郡,还不到十法郎。拿破仑

感到很伤脑筋。虽然他不愿面包贵,但也不愿小麦滞销而激起种植者的不满

情绪,并使税收发生困难。遇到这一类情况,他从前就曾暂时准许出口,象

在旧制度下所做的那样。1808 年11 月23 日,勒阿弗尔的一个商人曾经请求

允许恢复出口;对此,英国是求之不得要想收购的。

此外,出口问题带有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贸易的平衡。拿破仑

可能比科尔贝尔更容易把贸易平衡和收支平衡区别开来。因为,尽管拿破仑

时代的法国也还没有海运和旅游事业的收入,法国资本家当时至少在被征服

的国度里进行了某些投机活动,而战争还给法国取得了大量的硬币。然而,

拿破仑的观念还是过于传统主义的,所以他仍坚持要不惜代价地保证出口的

优势。直到1808 年,他并没有成功,尽管贸易逆差已从1803 年的八千三百

万法郎下降到1807 年的一千七百万。在大陆封锁的其他好处中,拿破仑看重

它具有扭转这种局势的功用。1809 年的进口从1806 年的四亿七千七百万下

降到二亿八千九百万;从1808 年开始,出现了贸易顺差,在1809 年的余额

是四千三百万。对皇帝来说,这是主要的;但是,如果出口不是减少而是保

持原来的水平,结果岂不是更令人满意。他认为既然战争封锁的目的是针对

英国的货币,封锁就不会与他的重商主义理论相矛盾:必须继续向英国人推

销而停止向它购买,从而吸收他们的硬币。1808 年,拿破仑得知路易颁发了

一些向英国出口的特许证,他宽恕了他,条件是,什么也不买英国的:“要

他们付现款,决不容许以商品交换,绝对不能,明白了吗?”

然而,拿破仑绝不放松对中立国的严厉控制;当他知道杰佛逊的禁运令

时,他在1808 年4 月17 日的巴荣纳敕令中宣布,美国此项措施意味着完全

取消美国的航运,因此一切自称来自美国的船舶都应视作为假冒,并应宣告

为合法的捕获品;他没收了这些船舶,1810 年3 月23 日,朗布依埃敕令规

定把这些船舶连同船上货物一起卖掉。中立国的船舶被排斥后,法国的出口

商缺少船舶:他们的出口货必然减少了。可能最初这个矛盾并没引起他的重

视,他的目光首先注视着法国,他一点也没有注意到,比如,波罗的海的农

业国的出口问题怎么解决;即令整个欧洲都被征服了,法国还是帝国的主要

部分,而硬币正是应汇集到法国来;大陆封锁使法国得到了大陆的市场,因

此,只要控制住这个市场,法国就能保持、甚至增加它的销售额。但是,法

国资源是否足以在大陆市场上取代英国商品呢?靠陆地运输和内河运输的货

物供应能否增加到使海上运输成为多余的程度呢?事实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