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事实上,查应奎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初八的那天夜里,平壤城内火光冲天,明军在外面放火,日军在里面叫苦不迭,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尸体的烤焦味道传遍全城,史料有云:焦臭冲天,秽闻十里。

干掉残暴的敌人,就必须比他更加残暴,在某种情况下,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但日军的耐高温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硬是挺了一夜,没有出来投降。 挺到了第二天,挺不住了。 盘踞在据点的敌人终于崩溃了,被枪打、炮轰不说,还被火烤了一夜,别说武士道,神

仙道也不好使了。除小西行长所部几千人,由于据点坚固,防御严密,尚在苦苦支撑外,城内日军全部逃散。 但逃散也得有个目标,平壤已是明军的天下,往哪里逃呢? 要说日军逃起来也很有悟性,一看,西城、南城、北城都有人守,只有东城,防御十分

松懈。 于是日军大喜过望,纷纷向东城逃窜。 事情似乎十分顺利,败军一路往东逃,虽然明军在后紧紧追赶,但在求生的欲望驱使下,

日军竟然成功地逃出了东城的城门。 但很快他们就将发现,其实战死在城内,倒未必是一件坏事。 '1221' 当初李如松布阵之时,取兵法围师必缺之意,空出了东边。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

一个问题:为何是东面? 而当日军蜂拥逃出东城城门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东城城门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谁要选这里当攻击阵地,只怕真是脑袋进了水。 于是日军麻烦了,要绕着城墙跑,只怕是没个头,要回头跑进城,估计明军不让,前无

去路,后有追兵,百般无奈之下,只剩下一个选择——跳河。 我记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风那个吹…… 朝鲜的天气,大概和东北差不多,一般说来,这个时候是很冷的,估计起码是零下几度,

然而日军依然勇敢地跳了进去。 虽然气温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当时的江面还没有冻住,因为在朝鲜史料中有这样

一句话:溺死者约有万余。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后又跳进冰水冷冻。古语有云:冰火两重天,想来不禁胆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死的,只有超人了,很明显,日军缺乏这种特种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冻死,而呆在城内的小西行长更不好过,他很清楚,

自己已经完蛋了,现在他要考虑的,不是封赏,不是守城,而是怎么活下去。 在生死的昀后关头,日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明军的数次进

攻被打退,看那势头,不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决不算完。 虽然明军占据优势,且人多势众,但毕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领加班费,喘口气总还

是要的,何况胜局已定,赏钱还没领,在这节骨眼上被打死,也实在有点亏。 日军虽然人少,却敢于拚命,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方心理状弁不同,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出现了,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激战后,城内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接下来,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发生了。 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直到今天,这件事情也没全搞清楚。 关于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个历史版本。 '1222'

按照明军监军及部将战后给皇帝的总结报告,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日军残部由于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全军主动撤退,李如松将军神机妙算(料贼计已穷,必遁),设下埋伏 qi書網…奇书,并派兵追击,大败日军。

第二版本是朝鲜大臣柳成龙给国王的报告,说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敌如神,在日军逃遁之后发动攻击,大败日军。

第三版本,是朝鲜国王给大明神宗皇帝的报告(他算是明神宗属臣),这份东西可作为上下级的规范文本,说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窃念”,说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总兵神兵天降,从头拍到尾。

而开战后,明军是“天地为之摆裂,山渊为之反覆”;自己(朝军)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日军则是“螳臂据辙,无敢抵敌”。照他的意思,日军是碍于明军的神威,一触即溃了。

而讲得昀详细,也昀实在的,是第四个版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