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着,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并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1240'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据谈判的条款,对日本下发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日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内情,当即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日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并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日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决定,在日本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兴奋,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开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日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日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并不是唯一无法入睡的人。 '1241' 在获知明朝使者到来的消息后,小西行长慌了手脚。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从小西飞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去报告丰臣秀吉。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 自和谈开始,丰臣秀吉就处于一种梦幻状弁,总觉得人家欠他点什么,就该割地,就该

和亲。如果这个时候把他摇醒,告诉他:其实你被忽悠了,人家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也不

打算跟你谈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件事情是小西行长负责的,一旦出了事,背黑锅的都找不到。 那就忽悠吧,过一天是一天。 可现在明朝的使者已经来了,冠服也送了,诏书明天就读,无论如何是混不下去了。 为了自己的脑袋和前途,小西行长经过整夜的冥思苦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在那个夜晚,他去找了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个和尚。 根据丰臣秀吉的习惯,但凡宣读重要文书,都要找僧人代劳,除了日本信佛的人多,和

尚地位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尚有文化,一般不说白字。 小西行长的目的很明确,他找到那位僧人,告诉他,如果明天你宣读文件时,发现与之

前会谈条件不同,或是会触怒丰臣秀吉的地方,一律跳过,不要读出来。 当然某些嘱托,比如要是你读了,我就怎么怎么你,那也是免不了的。 安排好一切后,小西行长无奈地回了家,闹到这个地步,只能过一天是一天了。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

大小诸侯外,德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