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1/4页)

死你。 ”(实招与饭,不招当饿死)

在我国百花齐放的刑讯逼供艺术中,这是一句相当搞笑的话,但凡审讯,一般先是民族大义、坦白从宽,之后才是什么老虎凳、辣椒水。即使要利诱,也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之类。

而王主事的诱饵,只是一碗饭。 无论如何,是太小气了。 事实证明,张差确实是个相当不错的人,具体表现为头脑简单,思想朴素,在吃一碗饭

和隐瞒真相、保住性命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于是他低着头,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不敢说。 ” 不敢说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说,而是知道了不方便说。 王之寀是个相当聪明的人,随即支走了所有的人,然后他手持那碗饭,听到了事实的真

相:

“我叫张差,是蓟州人,小名张五儿,父亲已去世。 ” “有一天,有两个熟人找到我,带我见了一个老公公(即太监),老公公对我说,你跟我去办件事,事成后给你几亩地,保你衣食无忧。” “于是我就跟他走,初四(即五月四日)到了京城,到了一所宅子里,遇见另一个老公

公。” “他对我说,你只管往里走,见到一个就打死一个,打死了,我们能救你。 ” “然后他给我一根木棍,带我进了宫,我就往里走,打倒了一个公公,然后被抓住了。 ” 王之寀惊呆了。 他没有想到,外界的猜想竟然是真的,这的的确确,是一次策划已久的政治暗杀。 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起暗杀事件竟然办得如此愚蠢,眼前这位仁兄,虽说不是疯子,

但说是傻子倒也没错,而且既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职业杀手,昀多昀多,也就是个彪悍的农民。 '1359'

作案过程也极其可笑,听起来,似乎是群众推荐,太监使用,顺手就带到京城,既没给美女,也没给钱,连星级宾馆都没住,一点实惠没看到,就答应去打人,这种傻冒你上哪去找?

再说凶器,一般说来,刺杀大人物,应该要用高级玩意,当年荆轲刺秦,还找来把徐夫人的匕首,据说是一碰就死,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杀个老百姓,多少也得找把短儀,可这位兄弟进宫时,别说那些高级玩意,菜儀都没一把,拿根木棍就打,算是怎么回事。

从头到尾,这事怎么看都不对劲,但毕竟情况问出来了,王之寀不敢怠慢,立即上报万历。 可是奏疏送上去后,却没有丝毫回音,皇帝陛下一点反应都没有。 但这早在王之寀的预料之中,他老人家早就抄好了副本,四处散发,本人也四处鼓捣,造舆论要求公开的审判。 他这一闹,另一个司法界大腕,大理寺丞王士昌跳出来了,也跟着一起嚷嚷,要三法司会审。 可万历依然毫无反应,这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人家当年可是经历过争国本的,上百

号人一拥而上,那才是大世面,这种小场面算个啥。

照此形势,这事很快就能平息下去,但皇帝陛下没有想到,他不出声,另一个人却跳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 事情的起因,只是一封奏疏。 就在审讯笔录公开后的几天,司正陆大受上了一封奏疏,提出了几个疑问: 既然张差说有太监找他,那么这个太监是谁?他曾到京城,进过一栋房子,房子在哪里?有个太监和他说过话,这个太监又是谁? 这倒也罢了,在文章的昀后,他还扯了句无关痛痒的话,大意是,以前福王册封的时候,我曾上疏,希望提防奸邪之人,今天果然应验了! 这话虽说有点指桑骂槐,但其实也没说什么,可是郑国泰先生偏偏就蹦了出来,写了封奏疏,为自己辩解。 这就是所谓对号入座,它形象地说明,郑国泰的智商指数,和他的姐姐基本属同一水准。 这还不算,在这封奏疏中,郑先生又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有什么推翻太子的阴谋?又主使过什么事?收买亡命之徒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我想都不敢想,更不敢说,也不忍听。 该举动生动地告诉我们,原来蠢字是这么写的。 '1360' 郑先生的脑筋实在愚昧到了相当可以的程度,这种货真价实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言官们自然不会放过,很快,工科给事中何士晋就做出了反应,相当激烈的反应: “谁说你推翻太子!谁说你主使!谁说你收买亡命之徒!你既辩解又招供,欲盖弥彰! ” 郑国泰哑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