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汶川记忆 序

在举世震惊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多所中小学校垮塌,威州中学是地处地震重灾区四川阿坝州汶川县一所普通的中学,在地震发生以后,全校近300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毫发无损”地撤离了灾区,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接着,他们又创造条件,异地复课,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再塑师魂”的动人乐章。读起来令人感动、令人钦佩!

北京工商大学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为了激励威州中学继续抗震救灾、重塑师魂,通过地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汶川威州中学抗震救灾、艰难复课历程,并集结成书,为抗震救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了书稿,我感到该书有四个特点。一是即实性。当事人亲身经历写就,师生之间亲子般的真情流露笔端,读来催人泪下,良知、善性、大爱得到了体现。二是社会性。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抒发了对党、对人民的热爱、感恩之情,弘扬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三是教育性。不渲染人们面临灾难时的无奈和失望,而是着力唤醒、激励、弘扬人们的信心和信念,语言平实生动,细节丰富,可读性很强,是一部很好的灾难教育教材。四是历史性。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在地质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也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参考意义。适宜做各级各类学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读本。

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是*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他们编辑的这部小书也代表了北京市60余万大学生对灾区师生的深切关爱,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献给地震灾区的广大师生,表达了北京大学生永远和灾区广大师生心连心的真实心愿。

是为序。

卢思锋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9年4月于北京

汶川记忆 前言

又一个五月即将来临。

那个五月,在世人皆知的那场灾难中,多所中小学校垮塌,很多花季中的孩子早赴天国,更出了像范跑跑这样公开宣称危难时刻不管学生的“名师”。地处地震重灾区四川阿坝州汶川县一所普通的中学——威州中学,在地震发生以后,全校近300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安全撤离了灾区。接着,为尽快抚平孩子们的心理创伤——从心理学角度讲,遭受巨大变故后,最好的心理疗伤方法,就是让当事人尽快回复以前的生活状态,他们又很快在成都龙泉异地复课。

本书通过200名亲历地震的学生和老师的记录,再现了汶川大地震中老师们带领学生抗震救灾、艰难复课的点点滴滴。

大地震来袭时,除了大地震颤、黄烟蒙天还会有什么?让他们来告诉你。

因岷江上游被堵,汶川岷江河道断流,威州中学毗邻岷江,洪水随时可能到来。为确保师生安全,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校教师带领学生向姜维城山开进。等到最后一名学生上山后,龙绍明副校长却没有上山。他拉着爱人刘军老师的手,两夫妇红着双眼、泪流满面,不顾身前身后砸下的砖头,迎着尚未散尽的粉尘向着女儿就读的威州小学一路呼喊飞奔……

为人父母、子女、妻子、丈夫、老师乃至干部的多重身份,令他们往往难作选择——一头连着亲情,一头肩负着对学生的安全职责,选择哪一头都可能留下一生的愧疚!

大地震来袭时,除了断水断电、缺衣少食还会有什么?让他们来告诉你。

我端着这碗稀饭,走到学生边:“班长顶珠(藏族)快过来。”

我的班长立马跑到面前。“王老师,有什么事吗?”

“把同学们都召集过来,这里只有一碗稀饭,你让每位同学都喝一口,女生优先,去吧。”

于是班长端着这碗稀饭,让每一位同学喝了一口,尽管少,大家都很谦让,甚至故意少吃,不吃。

我看着学生吃,能感到自己胃因饥饿缩成了一团……

回到父亲那里,我告诉父亲,我已喝了稀饭,碗忘在那边了。父亲满意地笑了,笑得很开心。

大地震来袭时,除了焦虑不已、惊恐万千还会有什么?让他们来告诉你。

5月26日,我们终于复课了,北校区的操场上整齐地摆放着课桌,同学们在早晨6点已经纷纷“进入”这个庞大的露天课堂,等待老师的到来,每个同学的脸上充满了兴奋和期待。7点整,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