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1/4页)

常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古墓里一般都会潮湿,这里也不例外。但是,唯独东西两边的储藏室最明显,特别是地面的石块,上面湿滑圆润,显然是长期被水汽腐蚀所至。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下面应该有一条地下河,而且不会太深。退一步说,如果我猜错了,我们还可以绕过墓顶,往上挖条出路。不过会比较困难,毕竟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地面有三十多米深,万一中间有岩石层,就会前功尽弃了。”

休息片刻,老吕用工兵铲,在石块之间的缝隙寻找松动的地方。找到后,我们三把工兵铲同时将其撬起来,搬开之后,果然露出土质。这是由石灰、黏土和细沙组成的三合土。土地虽然被夯实,但是由于潮湿,所以并不坚硬。

五个多小时,我们轮番上阵,终于挖通。下面是一条山洞,地下河就在山洞内部,河面离洞口有七八米,我们得用绳子垂下去,然后荡到河床上。落地之后,我首先看向河里,眼球一样的卵石铺满了整个河底。

这些卵石让我记忆犹新,由此也可以推断,这条河与曹王墓是相通的。那么,只要沿着河走,就有可能找到出口。

常书:“老吕你来看,山洞不像是天然的。”

老吕抚摸着洞壁,然后将洞内扫射一遍:“果真如此,山洞呈圆形,河水只能冲刷出峡长的直道。虽然人工开凿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不过可以断定,确实是人力所为。看来,两座十字坟下面另有蹊跷。”

于是,我们顺水而下,越走河面越低,行进至七八公里时,所在的位置已经高出河面十几米了,脚下的路就好像一条天梯挂在洞壁上。有些地方已经坍塌,如若遇到这种情况,老吕便将钢管插进洞壁,踩着过去之后再回收。

我们如履薄冰,好几次险些摔下去,前面的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薄,走到路的尽头时,已经看不到河面,脚下只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

正当以为无路可走时,常书发现在我们前上方,有一道石门镶嵌在洞壁上。

常书让我和老吕稍等,他在麻绳上挽出个活套,挂在腰上。接着背起工兵铲,将钢管插入上前方。然后踩在钢管上,跳起来插上第二根,接着是第三根。过程惊险无比,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深渊。

三根钢管形成阶梯状,每根之间大概两米左右,第三根正好在石门的正上方。常书单手抓住钢管,等稳住身形之后,一手将绳子的活套挂在钢管上。然后顺着绳子下到石门前。

他查看一阵之后,对我们说道:“运气不错,机关没有完全开启,断龙石只降下一半,现在外面就一层往生门,要省不少事。老吕,扔根钢管过来。”

说着,他把绳子捆在腰上,双腿岔开支撑着两边的门框。抽出工兵铲将往生门撬出一条缝。老吕拔出第一根钢管扔给他,常书接住,用钢管撬到能通过人为止,最后纵身钻进去了。

片刻,他探出头,把绳子甩过来。老吕抓住绳子,调好角度荡到往生门前,进去后,把绳子甩给我。我也照此方法,进去时,还没来得及落地,就被守在通道口接应的老吕按趴下。原来断龙石停在离地半米处,如果不是老吕我肯定会撞上去。

进入甬道,里面豁然开朗,由青石砖铺成的地面平坦整齐,拱形的通道笔直深邃。单从甬道上来讲,这座墓,要比上边的两座十字坟更为精致。走了五百米左右,又是一扇石门。门楣上刻着双虎戏羊图,门柱上则是龙凤呈祥。

老吕:“这就是回天门了,也是古墓的第二道防线。断龙石没有完全落下,那是咱们的运气好。而这回天门,要比断龙石更加棘手,曾经使得多少同行望而却步。不过,大多倒斗都是从墓顶打盗洞,直捣黄龙。从正门进去的,还真不多见。”

常书打开矿灯,仔细端详。然后回头对老吕说道:“这座墓是商朝的,时间要早于曹王墓。曹王是周武王的弟弟,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好的风水宝地,怎么会建在他人的墓上。更何况还是人工制造的伪龙脉,怎么样也比不上天然的真龙宝穴。”

老吕:“仿山的风水破坏严重,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格局,谁又能知道当初这里是否是真龙脉。而且,鲁西南方圆千里都没有高山峻岭,也许此处是上上之选,也说不定。”

常书:“那就先打开了再说,西周以前的古墓,大多藏有稀世珍宝。运气好的话,要是碰到一两件神器,以后在道上,谁见了不得称呼一声常爷。”

老吕:“先别高兴的太早,收获越大,伴随着危险也就越大,福祸相依这个道理你不懂吗?我总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