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爬鲜Φ乃悸罚�颜獾捞庾鱿吕戳恕!苯酉吕矗�鲜Φ弊胖诙嘌��拿嫠担骸坝姓赔��冢�鲜�Э挝揖筒慌铝恕!痹谡饫铮�颐强吹搅苏馕焕鲜�砉慊泶锏闹窝Х绶叮�部吹搅苏赔��谑��系木薮笄绷Α�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概率论课程,这门课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开学之初他就告诫学生:为了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将会比较深,习题和考试也会很难,不要指望考试得高分,这门课的总成绩将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之和。老师的话没有错,期中和期末考试全班的平均分分别是46和39,加起来是85分,也就是老师所说的总成绩。而张恺元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都是98分,加起来是196分。这就给老师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怎么给分呢,总不能写196分吧!最后张恺元得到了一个折中的分数——98分,他因此成为这位老师从教历史上第二个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如此高分数的学生。张恺元扎实的数学基础、深刻的理解能力、超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这位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正如张炜在“四自”能力中所强调的那样,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也就是那种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一直陪伴着张恺元,成了他一生的财富。在小学时他就自学了数学竞赛方面的课程。在中学阶段,恺元对初等数学中的所有定理、定义都能理解和掌握得非常透彻,并能够自己推导出所有的公式。到了‘北大’,他仍然继续体现出这方面的能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家庭教育的目的(7)

在‘北大’数学学院,张恺元有“第一牛人”的绰号,这主要得益于他超强的学习能力。二年级时,张恺元参加了数学学院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由三名老师带三名博士生、三名硕士生,他是唯一的本科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组织研讨会,老师发现张恺元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突出,就安排他做三维图像的处理工作,让研究生们做二维图像的处理工作。张恺元不但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程序重现了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在‘北大’求学期间,张恺元在各门数学分支学科的考试中,绝大多数都获得最高分。大学毕业时,他的总成绩和总评分雄踞全院榜首,有17门功课获得满分。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让人瞠目。

天赋+勤奋=成功

“天赋+勤奋=成功”,这是张炜根据儿子走过的路总结出来的经验。

用他的话说,“天赋是智力因素,勤奋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是看他这两方面因素高低。张恺元的天赋是比较高的,但即使在育才学校也还有比他更聪明的学生,在北大更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够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育才学校,张恺元的刻苦和勤奋是人所共知的。在准备‘奥数’竞赛的日子里,即使是过年,他仍然坚持每天去学校自习。高难度的竞赛题目不仅提高了他的水平,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张炜说:“张恺元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培养锻炼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非常突出的非智力因素。”

中学阶段,张恺元对自己的要求是深刻领悟课程精髓,自己推导所有的数学公式。升入大学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学过这门课程之后能够重写教材”。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和章节串联起来,充分理解编著者的指导思想,融会贯通全书内容。了解这本书为什么这样编写,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改进,如果我来写,应该怎样写。做到把书先读薄,掌握其精华,然后再读厚,能够引申到哪里,应用到哪里。”

通过这种站在编著者立场全面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张恺元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学习更加扎实,运用更加自如。原本独立于体外的专业知识逐渐变成了他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正因为这样,大学的课程越学越难,而张恺元的成绩却越学越突出。他的数学成绩绝大部分都是98分、99分、100分。我们以为是老师出题容易呢,结果班级平均成绩80分左右,还有一部分同学不及格。张恺元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大部分同学。”父亲张炜说。

在北大的几年,张恺元曾经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北京大学最高奖学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