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⒈硪愿咧猩��谝蛔髡叩穆畚幕故羰状巍�

勤学好问,四处拜师,让丛林受益匪浅。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总觉得问问题很丢脸,怕别人嘲笑自己无知。然而,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敢于提出问题的人是勇敢的思考者,它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才能在探讨中得到新的生发。领悟到这一点,相信迈出求知的第一步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约好了一起去“哈佛”

2004年9月,丛林在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在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中取得满分全优的成绩。新加坡各名牌大学纷纷向他许以免试和提供高额奖学金等优厚的入学条件。然而,善于自我规划的丛林早已有了心仪的目标——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世界名校。

准备材料的过程并不复杂,让丛林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各种活动的经历竟然在这个时候帮了他的忙,使他的申请材料变得那么厚重。

按照美国的惯例,每名学生只能选择一所提前录取的大学,因为在此之前有学长成功申请了斯坦福大学,这增强了丛林对自己的信心,他首先选择了斯坦福。2004年12月的一天,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丛林的手里。

紧接着,丛林的名字又出现在了耶鲁大学提前通知录取的九十多名学生中,因为,耶鲁大学每年都会在上万名的申请者中选择大概不到一百名提前通知录取,为优秀的申请者预先留出位置,之后再发正式通知书。

由于校方招生态度很积极,经常跟丛林联络,他开始对耶鲁有了初步的感觉。然而,就在4月的第一周,这个美国高考惯例中正式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丛林同时接到了“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还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经过仔细权衡,丛林最终选择了“哈佛”。其实,做这个选择,还有一个似乎不能称其为原因的原因――丛林曾经跟几个同时也被几所大学录取的同学说过:大家一起去“哈佛”。说过的话要算话,而且他坚信“哈佛”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起飞平台。

读到这里,也许您会对开篇的那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丛林与“哈佛”的相遇有偶然性的因素,但他最终走入名校却是必然的。丛林曾经多次否认别人赋予他的“神童”的称谓,因为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并不轻松,在二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又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从班级倒数第二到名列前茅,从初到狮城的悲观抑郁到之后的摘金夺银,丛林不断地超越着自我,磨练着自我,并且仍然在踏实前行。

走在通向科学梦想的路上

进入“哈佛”之后,丛林的主要学习方向集中在物理和数学两个方面。在第一学年里,丛林以全A的成绩完成了九个科目的学习,而学校的要求是完成八个科目即可。他所选择的这些科目大多数难度较高,丛林对母亲解释说:“要是选择难度不大的,虽然挺轻松,但是有点不甘心。”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科目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丛林不在乎。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7)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还利用假期时间在网上为一家美国公司做金融投资方面的数据分析。这是一家以“教育未来的商界领袖”为初衷的知名信息公司,每年都有大批“哈佛”学子申请加入该公司实践,而丛林幸运地成为了那一年该公司从“哈佛”招募的两名学子之一。

2006年的暑假,丛林向学校申请了一份物理学科的科研课题,带着对量子信息学领域的诸多疑问回到了新加坡,并见到了高中时的同学和老师。在教授的指导下,丛林展开了一个全新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对已经在学术领域通用了八十多年的“绝热近似”理论命题条件是否严谨进行重新验证。

物理和数学是丛林钟爱的两门学科,与金融投资领域相比,他对科学研究还是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对于丛林来说,通过大量的演算、实验来证明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问题,虽然看似枯燥,但自己却乐在其中。

对于未来,丛林的初步打算是继续求学,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继续在物理和数学领域做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虽然通向科学梦想的路很遥远也很艰辛,但这个中国男孩儿却对未来充满信心。

学会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