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当时飞矢如雨,每个沙陀兵都被射得跟刺猬似的,但是沙陀人抵死不退。

唐军趁此机会站稳脚跟,组织反攻,结果王承宗大败,被斩首一万多。

这一仗本来就是中了埋伏,之所以反败为胜,多亏了沙陀骑兵。

此战之后,朱耶执宜就被封为蔚州刺史,正四品。成了唐王朝正儿八经的公务员了。

估计各位看到这里会有些疑问,朱耶执宜的金吾卫将军本来是从三品,立功受赏之后怎么成正四品了。

情况是这样的,唐朝的官职的品级共有九品,每品都有正从,从上到下依次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一直到从九品。

当时唐朝政府官员的定额,有一万八千八百零五个职位,而从一品到九品的人数有十二万之多,大概比例就是八、九个人争一个职位。

朱耶执宜的金吾卫将军,仅代表他的勋位是从三品。但没有任职的从三品也多了去了。

蔚州刺史虽然是正四品,却是一个实职。有了实职之后,朱耶执宜的俸禄就能落实了。

唐朝的三品官俸禄每年有三百石粮食,大概也就是三万多斤,也不多,但是有十顷地。

这土地只有任职之后,在辖区内划拨。可见实职很重要。

朱耶执宜的沙陀兵马使其实也就是个虚衔,当了蔚州刺史之后,朱耶执宜算是食禄王家了。

蔚州刺史虽然官不大,但朱耶执宜年龄也不大,机会还有的是。

公元814年,宪宗皇帝吸取教训,不再“柿子捡软的捏”,而是枪打出头鸟。大举讨伐淮西的吴元济。

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最后以李愬雪夜入蔡州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割据淮西六十多年的雄藩,终于被扫平了。

这场战争在唐史上非常重要,淮西平后,天下藩镇莫不震惊。没过多久,朝廷又挟战胜余威,讨平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一度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没人敢不奉王命了。这一段史上称为“元和中兴”。“元和”是宪宗皇帝的年号。

朱耶执宜参与讨平吴元济淮西之役,因功受赏为检校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在唐朝属于正三品,但前面加了检校两个字,就是虚衔了。

也就是说,朱耶执宜的勋位升了一级,从三品到正三品,实际官职还是没有变化。

淮西之役朱耶执宜收获不大,只怪当时名将太多,李愬,李佑,李忠义,李进诚,李光颜等等,在这些名将堆里,朱耶执宜并不起眼。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第四十九章 李克用的由来

朱耶执宜的最后一次升级是在公元821年,朱耶执宜随李光颜讨伐王庭凑。

出事的地点还是成德军镇。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后,朝廷任命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当时宪宗皇帝刚刚龙驭上宾,余威尚在,众藩镇还不敢发难。所以交接还算顺利。

田弘正就带了两千护卫兵赴镇,但是这两千兵的给养谁来出?朝廷不愿意买单,田弘正又养不起,只好将这两千护卫遣散。这一招无异于自废武功。

刚好有个都知兵马使叫王庭凑,回鹘人,很有机谋。见田弘正自剪爪牙,机不可失。便煽动成德军镇的牙兵们攻杀田弘正,自称留后。

王庭凑又找了一帮枪手写了份奏章,上奏朝廷,请授成德节度使。

刚登大宝的穆宗皇帝跟乃父相差太远,估计也没怎么布局,便发诸道兵讨伐王庭凑。讨平淮西的名将李愬已死,但还有一帮小名将,比如裴度,李光颜等。大军也有十五万。谁知打了半年。又打成了持久战。

国家连年用兵,本来就有点空虚,这下粮草更是艰难,每天能领到的军粮只有一勺米,并且还是陈的。这点粮食吃下去,估计刚够喘气的,更别说去杀人了。

但是王庭凑尚有余勇,反守为攻。

再打下去,朝廷就没法收场了,不得已任命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这次王庭凑连检讨书都不用写。

这场战争的失败,给唐朝带来了一连串的灾难,藩镇们又开始蠢蠢欲动。

这场战争朝廷虽然没打赢,但这种情况下更要赏。所谓板荡识忠臣。朱耶执宜可能表现的比较忠心,被朝廷封为金吾卫将军,宿卫皇室,这次从三品算是坐实了。

朱耶执宜在朝廷混了大概有五、六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