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而不顾业务的类别。麦基恩说:“我宁可从1O亿美元的销售额中赚取5%,也不愿意从3亿美元(处方药)中赚取

10%。”在此,我们无意辩论策略问题(靠购并进行多元化投资与靠研发推动专业和创新),但是,证据显示,辉瑞制药在这段期间里表现出比默克更纯粹务实、追求利润的倾向。

当然,像默克这样的公司有资格拥有崇高的理想。早在1925年,默克二世从父亲手中接过公司时,就已经拥有了极为成功的业务,财务后盾颇为雄厚,因此,似乎只有像默克这样极为成功、有能力宣称一种理念的公司才能奢谈崇高的理想吧?不对。我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经常不是在成功以后才拥有崇高的理想,才有一种核心理念,而是在它们还在奋力求生存时就已如此。再看下面的两个例子:索尼创业期间和1983年福特转危为安时的情况。

井深大于

1945年在日本战败后的废墟中创立索尼时,在东京市区一栋遭到轰炸和火烧的旧百货公司空荡的楼房里租用了一间废弃的电话总机房,靠7位员工和

1600美元的个人储蓄开始创业。他第一优先的事情应该是什么?在残破的废墟中,他最先应该做什么?创造周转用的现金?想从事什么业务?推出产品,还是服务顾客?

井深大的确致力于这些工作(请回想第2章里失败的电饭煲、味噌汤和粗糙的电热毯),不过,他也做了别的事情——除了勉强应付日常的生存问题之外,他也做出企业家罕见的事情,替自己新创的公司确定了一种理念。1946年5月

7日,离他迁到东京不到

10个月,而且远未赚到多余的周转金之时,他就替公司制定一份公开“说明书”,其中包括下述文字(实际文件相当长,以下只是摘译):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环境,让员工能够靠坚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在一起,并全心全意发挥他们的科技能力……那么,这种组织便可以带来说不尽的快乐和利益……志趣相投的人自然会结合起来,推动这些理想。

公司目标·构建一个工作场所,让工程师能够感受科技创新的欢乐,了解他们对社会的使命,并心满意足地工作。

·动力十足地追求科技活动以及用生产来复兴日本和提升国家文化的行动。

·把先进科技应用在公众生活中。

管理方针·我们要消除任何不当追求利润的行为,始终强调实用与根本的工作,而不是只追求成长。

·我们欢迎科技上的难题,并且专注高度精密、对社会有重大用处的技术产品,而不计较数量的多寡。

·我们要把强调的重点放在能力、表现和个人品格上,以便每个人在能力和技术上有最好的表现。

停下来想想:你知道有多少新创企业把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操放进创业文件里?有多少公司的创办人还在拼命设法赚取足够的现金以支持下去时,就想到这么宏大的价值观和目的感?多少公司在创立之初对应该制造什么产品还说不太清楚的时候,就构想宣示清楚的理念?(这里打个岔,如果你处在发展公司的初期阶段,而且决定在事业有成之前暂缓声明公司的理念,或许你可以停下来考虑索尼的例子。我们发现,井深大在公司历史中这么早就提出的理念,在引导公司的前进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尼克·李昂斯

1967年在《索尼之梦》一书里指出,这份说明书里具体表现的理想“过去3O年来一直是索尼的指导力童,即使在索尼以极为少见的惊人速度成长时,也只有少许的修正。”井深大写下这份说明书40年后,索尼CEO盛田昭夫用简洁优美的声明重新阐述公司的理念,称之为“索尼的先驱精神”:索尼是先驱,绝对无意追随别人。索尼希望借助进步造福全世界,始终做未知事物的探索者……索尼拥有尊敬和鼓励个人能力的原则……总是设法引导出一个人最好的东西。这是索尼公司的活力。

本研究中索尼的对照公司健伍则相反。我们试图直接向健伍索取一切能够描述公司哲学、价值观、梦想和理想的文件,健伍回答说没有这种文件,只送来最近几年标准的年报。我们尝试取得外人就这个主题所写的作品,却什么也没有找到。或许健伍像索尼一样,拥有持续一贯、始终奉行。可以追溯到公司创立时的理念,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任何有关的证据。关于索尼的理念,我们从公司内部和外部都能够毫无困难地找到很多书籍、文章和文件,至于健伍,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类似的出版物。

此外,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