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他要秦孝公把治下的百姓们按五家为一“伍”,十户成一“什”地编制组织起来,让他们互相监督。包庇治罪,举报重赏;立军功者赏,内斗作乱者罚;生产得力者免除赋税劳役,因懒惰而贫穷者,收为国家奴隶。全国上下,一切以军功为至高荣誉。没有军功,贵族们不能享有其宗族地位,有钱人也不敢摆阔。在这次变法中,等级制度将被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卫鞅的“奇计”,大家并非一片叫好。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轻易变法。卫鞅对此种论调的反驳很有意思。

他对秦孝公说,“猪只知道吃食,不负责做饭,你跟它讨论饲料配方不是浪费感情吗!老大,只要你觉得对国家有好处,放手干就是了。”

秦孝公深以为然,立刻允诺变法。

卫鞅为了让百姓们对法令印象深刻,还搞了个“立木赏金”的宣传策划。

这个策划其实很简单,花费也不高,但是效果却惊人的好。

卫鞅派人在国都集市的南大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碗口粗,傻里傻气的大木头。同时贴出告示,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莫名其妙,谁也不去搬。

过了些时候,卫鞅下令涨钱,搬过去就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缺钱的家伙大着胆子扛起那根长木头到了北门。

嘿,赏金真的到手了。

这下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后悔莫及,怎么自己不先动手啊。

看来官家真的说话算话了!

赏金发出之后,卫鞅这才正式颁布变法条令。

有了那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前面,百姓们对条令上的内容都不再怀疑。天哪,原来政府也有不骗人的时候!

新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编制户籍,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等等。

当然,变法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

新法推行第一年,几千人进京上访,全都说新法糟糕。估计有不少人是被地方官撺掇去的。如果上访是为了抗议他管理不当,估计在火车站就被截回去了。

但卫鞅对那些上访者置之不理。

不久,连太子也犯法了。

这下,所有反对新法的人都等着看卫鞅的笑话。如果你连太子也敢收拾,那算你牛。

可是,卫鞅出手了,但没对太子用刑,毕竟是未来的国君,好歹也要给秦孝公一点面子。卫鞅用刑的对象是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

公子虔的鼻子被割掉,公孙贾的脸上被微雕师傅刺上了整首的青花瓷。

这就叫杀鸡给猴看,等于当众扇了太子一个响亮的耳光。

那帮看笑话的人全都傻眼了。

此后,举国上下全都谨小慎微地执行新法,谁也不敢造次。

新法执行了十年之后。

秦国变得路不拾遗,山无盗匪,百姓们对外作战勇敢,相互之间却不敢随便挑衅,连一些乡野小镇都得到了妥善的治理。

早先那些投诉新法不便的人,又跑过来夸奖新法如何好、如何妙。

谁知,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

卫鞅冷笑一声,“哼,净都是些乱法的刁民!”

挥手将马屁精们发配到边疆。从此以后,秦国的百姓谁也不敢再议论国家法令的是非。

卫鞅的变法成功了。

成功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孝公的支持。老大支持了,其他人的反对都是废话。这既是卫鞅成功人生的开端,也是卫鞅走向灭亡的病根。

第二、策略上的成功。新法确立了以军功为衡量荣誉的最高标准。任何人不能只靠先辈的地位耍横,太子本人都不敢随便胡闹,更别说那些*了。同时,新法也给草根一族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晋身之路,使老百姓们除了造反之外,也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向上爬。这样,社会资源的分配就相对更加合理。

第三、新法执行上的成功。策略再好,如果执行不下去,就屁都不是。或者,只对老百姓有效,对牛人们无效,也长久不了。卫鞅却做到了新法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新法的执行就有了根本保证。

换到现在,卫鞅要是进了现在的公司,肯定还是策划高手。

他的“搬木头游戏”,以区区五十金的代价,就引起了首都人民的关注,让全国人民对新法的条令深信不疑。

那个小游戏有好多可圈可点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