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 (第1/4页)

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旨意,圣旨内容大体如下:

抚远大将军杨峰率兵北征以来,接连攻下敌军多座城池,我军虽有伤亡,但敌军伤亡更大。

现我军已经实际控制南沙府,为了体现我大清皇恩浩荡,体恤子民,朝廷随派钦差大臣一名来安抚南沙百姓。

大将军杨峰文官出身,但此次足见其带兵有方,朝中文韬武略,群臣有才,实乃我大清之福,着杨峰为钦差大臣,代朕行事,管理小沙之政务。

为体现我大清人才济济,群臣机会对等,现命朝廷武侯蒋永昶将军为抚远大将军,统领朝廷二十万大军,全权负责北征事宜。

之后皇上又调出十万兵马作为原先伤亡的补充,现在朝廷大军实际的兵力应该是二十五万,但对外号称三十万大军。

原先的二十万大军加上新调的十万人马,让杨大将军给损失了五万兵力,真是个难得的“胜仗”。

当杨峰收到旨意后,长长的出了口气,似乎有种解脱的感觉,当初当大将军时的威风现在早就不想要了。

作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他当然知道自己那份折子的风险,同时,他也知道皇上有办法知道事情,哪怕不是王军师。

但是大将军他还是走了一步险棋,而且成功了。代皇上行事,钦差大臣随无兵权,但照样八面威风、尊贵的很哪。

这就是官场,其中的奥秘非细细品味,是参不透、悟不到的。

这其中有很关键的一环就是皇上?

在老百姓看来,胜利就是胜利,失败就是失败,奖罚自然是要依照成败,但是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关键的是京城,在京城的皇宫里。

当初,皇上指派杨峰担任大将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是自己多年的近臣,皇上登记后第一次遇到这种战局,要派二十万大军出去,自然是忠心为第一要素,能力已经是其次了当然资格也要够,不然很难服众,而这些,杨峰都具备。

其实皇上早就知道小沙国的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所以有的机会是给其他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小沙国现在的局势,派一个武将出身的大将军就一定能胜吗?

杨峰是败了,但好歹也攻下了几个城池,可是要是武将出身的大将军连杨峰的战果都不如,那满朝文武就没人反对了吧?

因为杨峰当大将军是皇上的旨意,所以皇上是不会承认大将军无能的,因为杨峰无能那选他的皇上也高明不到哪去,起码落个用人不当的名声。

现在,杨峰还在小沙国,是钦差大臣,他可以牵扯新来的大将军,这样皇上就会更加的放心,因为,此刻的杨峰对皇上是感激涕零,更加的忠心。

当然,皇上安排钦差大臣的想法还是李序然折子里的提醒,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起码在小沙国人看来,朝廷已经占了他们的一个府。

至于杨峰为什么在折子里把功劳全揽,而没有说其他的不利因素,也是为了皇上能有个依据,毕竟大将军的折子才是最拿的出来的,其他人的折子那些大臣们是不会知道的。

杨峰得到了解脱,但小沙国的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形式不容乐观,下一步会是什么情况,谁也不得而知。

第一百二十一章 武将的风格

旨意下达后蒋永昶便率领着他的十万大军向北进发了,加上在小沙国的十五万兵马,现在朝廷征北的大军实际上二十五万,短短的时间内,就损兵折将了五万人马。

朝廷要安抚这些阵亡的将士,还有给新增的兵马配备军需,加上长途跋涉的行走,所有的这些都要朝廷的银子,都要国库的开支,而且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就是国力的雄厚的大清,也不能支撑太久,因为,国家还有其他的开支。

就在新任大将军北进的时候,杨峰,现在的钦差大臣也在准备着他新的差事。

按照朝廷的旨意,一旦蒋永昶大将军到任后,杨峰便把军权等移交完毕。蒋永昶应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南沙府全部的县城拿下,到时,南沙府就是朝廷大军的大本营,李序然只需把粮草全部运到南沙府就可以,不用再紧跟着朝廷的二十万大军了,杨峰再负责将粮草转运,有了南沙府这个中转站,二十几万的大军就便利多了,同时,将士们也就更有底气了。

考虑到镇守的安全性,朝廷同样给杨峰五万兵马,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小沙国的兵马卷土重来再次将南沙府夺回去,那样的话又会把朝廷的大军包抄住了,可以说,这个南沙府就是大军的后路,一旦封死,后果不堪设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