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满智慧的卯榫设计、沉稳的色调及浓郁的历史感,让人们深深迷恋。

你可以在闲来无事时,用足够的时间把玩摩挲红木家具的边角,细细打量岁月的刻痕所构成的特殊图案、流畅的线条、典雅的造型和精致的做工。当你的目光与红木家具相遇的时候,你就是在细数历史的流逝。红木家具那沉稳、冷静的外表,会使你心平如镜,灵台空明。在家中添置几件红木家具,营造一个中国式的古典氛围,往往会让人在一瞬间变得灵秀很多。一把明式的圈椅,一张清式的书案,一盏红木纱灯,一幅鲜艳的织锦,哪怕它们只占领一个角落。傍晚,褪尽一天的疲惫,煮一盏香茗或烫一壶老酒,在黄昏中细斟慢酌,品出红木家具的情怀,这才懂得,生活是多么令人沉醉。

古董表收藏:怀旧人性美丽之处 怀旧是人的天性,也是人性的美丽之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美好的回忆,而古董表见证了这一切。似乎在那发黄的白色表盘,仍在滴滴答答地走着的金色表针,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一丝温暖和感动就不由自主地涌上人们的心头,从而激起人们心中久逝的情怀。

手表是时尚和声望的象征,戴一块什么样的手表往往无声地表明了你的身份。你可能没有必要知道现在究竟是几点,但你必须有一块能很好地装饰你腕部的手表。

古董表作为一种重量级的投资艺术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风靡全球的。在此以前,无论是挂表还是手表,都只是一种计时器,与所有的机械产品一样,老表每年都在折旧,每年都在降值。但这一切都在1985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人们惊讶地发现,美国纽约的名流们手上戴起了二战以前的老表,并且引为时尚。于是,这种怀旧潮从美国涌向了日内瓦、巴黎、伦敦……据拍卖纪录及经营商的销售资料显示,古董表当年的市场价格比上年上涨了1/3。巨大的升值潜力,让全世界人刮目相看。从此,全球性的古董表收藏热就这样迅速兴起了�腕上的怀旧潮流开始奔涌而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精明的上海人刚走出凭票购买手表的岁月,手腕上戴着一块全钢的上海牌手表,在那时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与此同时,上海各处的寄卖商店玻璃橱窗里摆满了法国、美国、瑞士与苏联的老款手表。有些无牌的20世纪30年代的女款腕表,因无人问津,所以寄卖店不愿接受。但表壳是金光灿灿的K金的,于是表壳便被拆下去打金戒指,上海人又一次显示了他们的“精明”。

而这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一水之隔的东瀛日本,在风景如画的日内瓦,还有香港等地,一场“复兴”古董表的热潮史无前例地兴起了。古董表行情狂热飙升的市场信息告诉人们,搜集古董表不仅仅是一种闲情雅趣,更是一种投资与升值的行为。它的潜在力量使香港人大大地振奋,开始了寻觅古董表之旅。

香港人选择了上海,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是远东经济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当时的上海人除了长于做生意之外,还很讲究生活情趣,经济也比较富裕。玩表风靡上流社会、工商界和社交界,连名噪一时的亚洲影后胡蝶也出现在瑞士手表的广告中。而这些沉淀下来的大量西洋古董表,却蒙垢含羞地被上海人遗忘在角落里。

香港人率先抢占了上海滩的古董表市场,台湾人紧跟其后。他们瞄准了劳力士,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时,劳力士公司在国外的最大代理点就是设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惠罗公司。而当年从惠罗公司售出的劳力士手表正静静地躺在旧货店的柜台里,与劳力士一起躺在那里的还有欧米茄、浪琴,还有金壳挂表、打簧挂表、珐琅挂表,还有19世纪的老爷表等。微微泛黄的白色表盘记载着它们特别的身价,依然清脆的滴答声显示出高超的技艺。香港人、台湾人悄悄地从旧货店里用兑换券换走了一块块古董表。等到上海人觉察出古董表蕴藏的价值时,古董表的价格早已超出他们购买能力的限度了。

据报道,上海手表厂第一批手表产品现在被拍卖到十几万。现在国内很多表厂的第一批产品都成为收藏的对象。20世纪40年代进口的瑞士产劳力士等名表,当时不过几百元,至今已升至万元、几十万元。一块瑞士产欧米茄日月星表,在国内市场已高达120万人民币。30年前一块售价仅200多元的瑞士英纳格机械表如今在收藏市场上已升值到数千元。21世纪的古董表收藏业方兴未艾,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士的喜爱。

古董表热的兴起是与机械表所独具的怀旧感及实用价值、装饰价值分不开的,古董表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