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李书福又亲自出马到过长春一汽,一汽对吉利的态度与上汽类似。

吉利以前的一位高层黯然:我们太小了,没有谁愿意要我们。当时寻求投靠的吉利并没有多少推销自己的本钱。看来,吉利即使要傍“大款”,也难找到合适买主。

一个偶然的机会,吉利与东风牵上了线,双方的谈判也有了些名目:按照初步意向,神龙汽车提供各种零部件以及半成品,同时负责技术、质量和售后服务。吉利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新车将不采用富康或吉利品牌。在这个协议里,吉利什么都得不到,还要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

中国路吉利车(3)

当时,吉利内部意见就不统一。反对者认为,在这个新公司里,吉利负责组织生产和销售,又不能使用“吉利”这个品牌,要去培养一个新品牌,市场推广费用是极其高昂。而且此次合作的车型是富康改装型,也就是说,吉利没有拿到其梦寐以求的东西:上马自己的自有车型。甚至在这个合资企业里,占有主导地位的恐怕也不是吉利,而是神龙汽车。赞成派的想法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样吉利可能寄望于通过富康来为自己申请一张“准生证”。

业内人士却认为,东风看不上吉利,只不过想卖技术给吉利从中渔利,对与其合资根本就不感兴趣。

结果吉利与东风也不欢而散。

李书福并不气馁,“其实打心眼儿讲,好什么?拿出一部分来,与别人技术上、设备上与品牌上的合作,可以;局部的合作,可以;不可能说把吉利全部拿出来与国外企业合作。合作了,给你百分之几十的股份,又能算得了什么。只要你加入了它的体系,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李书福也道出了缘由,“几大汽车厂的老总们对吉利不感冒。汽车厂的老总们喜欢把造汽车说得很神秘,但是我偏偏打破了这种神秘,他们认为我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秩序,破坏了他们好梦。”

受到冷遇的吉利发誓:一定不做国外汽车列强的附庸,也不做国内汽车行业的配角。

于是,吉利就把眼光瞄准中小型汽车企业。这时,吉利相中了江南奥拓,希望能从江南厂那里再次“借腹生子”,采取迂回战术上公告。江南厂全称为江南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属于兵器工业系统,根正苗红,而且具备轿车生产经验,它曾经是奥拓的生产厂之一,原来生产的主导产品是微型轿车“江南奥拓”,只是后来举步维艰,2001年以来产销量很低。但对吉利来说,一个根正苗红就是一切:它有轿车目录,能上公告。

此后不久,吉利就与江南机器厂签定了协议,吉利和江南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汽车制造公司,吉利投资2;400万,占合资公司49%的股份。不久,新公司也注册完毕,资金到位,开始运行。吉利派出得力干将前往湖南湘潭的新合资公司,领军的便是吉利汽车常务副总安聪慧。

江南吉利公司的各项生产准备工作还在积极进行当中,模具正在调试,2002年3月,江南吉利汽车制造公司当时计划投产的车型正是刚刚公布的《公告》产品目录中的NJ7130。下线时极有可能是“吉利江南”而不是“江南吉利”。其实新车品牌是叫江南吉利还是吉利江南,并不那么重要。以吉利汽车当时的产能与销量之比,浙江的两个生产厂已足够。此次接手一个老国企,确实用心良苦——不能居于控股地位,不能用自己的思路去改变这个老国企,必然会给吉利新战略带来一些麻烦。其实,吉利一直想取得对新公司的控股权,但为了上公告,一直隐而不发。

但李书福万万没想到中国汽车工业向民营资本的开放进程有这样快。

2001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JL6360榜上有名。国家经贸委的公告,明确了“吉利”是国家汽车定点生产基地的地位,从而也给李书福吃了定心丸。众所周知,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曾是无依无靠的“野孩子”,历经摸爬滚打之后方才得到一纸“正式户口”。

吉利发表了公开讲话:“不让你干或许还是别人的错,但是让你干却还干不好就没有任何可以解释了。吉利就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走过来的,吉利不怕打阵地战、攻坚战,吉利期望的就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吉利的竞争对手确实很强大,所以逼着我们尽快地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熟知变化的市场。吉利的最大优势就是了解市场,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只要能捕捉到理想的市场切入点,产品有新意、有特色,老百姓能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