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亟�度胨奈迩�蛟�式鸾�懈脑欤��2003年底将达到6万辆的生产能力,宁波基地现在的生产能力是5万辆,两年内将投入1亿元进行改造,生产能力将提高到5万~10万辆。

到2005年年初为止,吉利用于汽车的投资总额不会低于30个亿。可见,资金成为吉利最难逾越的鸿沟。因为这其中有一个“良性循环”的问题,你可以花钱引进生产线,但此后还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的技术改造,还要提供后续的产品,只有不断地给市场推出新品,才能让更多的人来买你的产品。同时,售后服务、网点扩张样样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跟不上,就可能会进入恶性循环。

吉利的资金来源并不富裕,其主要渠道也莫过于公司赢利收入和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和合资,当然还有银行贷款。

在赢利收入一项上,吉利汽车2002年以前一直是微利。而2002年吉利销售收入亿,全集团利润为6;000万元。2003年估计在9;000万元左右,而即使到2004年,吉利的赢利至多就是2个亿。

从创业到2002年,整个吉利的赢利不会高过20个亿,其中属于李书福的钱估计最多15个亿。投资与赢利相对比,吉利的资金缺口是12个亿。可见,吉利挣的钱对于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吉利的进帐远不足以满足吉利在汽车上的投入。

这些年来,吉利得到相关地方政府许多优惠,光税收优惠一项就达3亿元左右,其中台州市至少向吉利优惠了8;000万元以上的税收。

1999年,吉利在宁波北仑开始建厂,该厂设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与发动机等车间和模具中心、CAD和CAM中心等。总体规划由中国科学院第四设计院设计,冲压车间和发动机车间由一汽设计院设计,涂装车间由南汽设计院设计,总装车间由第四设计院设计,生产流水线按照每分钟一辆车设计,设计年生产力为5万辆。对于在宁波建厂,吉利的解释轻描淡写,“当时在临海建汽车厂主要是对生产汽车进行尝试,因为当时吉利汽车没有上《目录》,产品还不能上市场,主要是想建这样一个厂,看看究竟能否造汽车。后来当国家产业政策有松动,吉利被准予造汽车,吉利就决定在临海之外,选择在宁波地区再建造一个厂。”之所以选择北仑,吉利认为主要是地理位置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外市场的开拓。专家认为,吉利主要看重的是宁波北仑开发区政府对吉利的特别支持。据说,当时北仑开发区政府承诺给予吉利很优惠的税收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吉利得到的税收优惠达1个多亿。

地方政府的优惠待遇可以降低吉利的生产成本,但这对于一个汽车厂来说也少得可怜,吉利还必须借助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饥饿的问题。2003年,徐刚凭借其财政背景已为吉利成功争取到了1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其中6个亿来自光大银行,4个亿来自上海银行。

2003年1月27日,吉利与光大银行在杭州林泉山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徐刚和光大银行杭州分行行长谭平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这次与光大银行的全面战略合作不局限于信贷支持和资金结算服务,主要是针对吉利汽车生产、销售和终端用户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由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提供量身订做的个性化服务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光大银行向吉利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提供中期发展资金支持;提供流动资金支持;提供投资银行的综合服务;给吉利汽车的数百家经销商的汽车销售提供融资服务;给吉利汽车的终端用户提供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此外,吉利集团和光大银行还商定先利用双方的优势为中国第一跑——美人豹预售预订一个全新的推广模式,为21世纪崇尚品位与时尚的中国中产阶级创造一个全新的消费观念。

紧接着,吉利旗下的子公司上海华普与上海银行达成初步的战略合作协议,上海银行提供给上海华普4个亿的综合授信额度,在各项金融业务上建立广泛的合作,尤其在个人汽车金融业务上展开一种新型的合作。

与银行的合作,使得吉利迈开融资的又一步。

其实在此之前,吉利把目标投向国内的大企业集团,希望从中寻找到发展资金。吉利第一家找到的是海尔,但海尔回答得很干脆,目前海尔正致力于家电产业,对于汽车暂时不考虑。长虹还算友善,答应吉利“继续研究磨合”,但是一直没有达成合资的意向。据吉利原来的副总林宗友介绍,吉利向春兰抛绣球更有意思,得知春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