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 (第1/4页)

“闭嘴!”顾清颜一头黑线,真心恼火,这家伙竟然会是自己的表弟!

“讲第三场吧。”上官博云瞪了张剑锋一眼。

第三场最关键,无论是张剑锋、约瑟夫等人,还是科学家、甚至就算是顾清颜和所有的军人都竖起耳朵、瞪大了眼睛。

第三场决斗很精彩,无论是开始还是最后。最后更多的是热血、却没有多少好讲的,只有刚开始秦飞莫名的挡住了刀锋、而后更是脚踏那玄妙的韵律,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无数人着迷。

一个科学家却率先开口:“我先问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测试试过了,如果是正常的碰撞,根本就无法将长刀切入10厘米深度,就算是折断了,也不过切入3。8厘米,距离10厘米差距太远。这里面,显然有我们不知道的作用和原理、方法。如果能研究透彻,或许有利于我们对新材料的研究。

而且对方的刀锋狂猛,不应该能如此轻松的挡下来才对。

这两点,我想问下,秦飞,你当时是怎样感觉、或者说是如何想的?你能那样镇定,说明你有绝对的把握。”

秦飞打开翼龙机甲上的记录资料,“首先说说我是如何挡下那狂猛攻击的。大家看,看上去是一次攻击,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共攻击了22次。”

先前的科学家看着记录,脑子一时间有些宕机:“一瞬间22次,每次反应时间仅仅只有万分之七秒,机甲根本就无法做出这样的应变速度。机甲长刀重达五六百公斤、甚至一吨左右,一瞬间变化22次,这样强大的瞬间应力,能把机甲的手臂给折断。可是我们已经检查过了,翼龙机甲的手臂完好无损,连一点应力过度、或者是材料疲惫的现象都没有。

而且就算是机甲材料能够承受这样的应力,机甲关节部分提供的动力,都不足以承担应力变化中动能的十分之一;那瞬间的电流切换,足以烧毁电机。还有,就算是机甲的智能核心,都没有这样的反应速度;机甲智能核心的反应速度,不过是百分之几秒。”

“是的,机甲当然不能做到,但人能做到、而且是借助自然的规律做到。大家来做一个试验。”

秦飞面色带有一种骄傲,这种骄傲并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特别的有魅力。这不是那么没有内涵的骄傲,而是那种自信的骄傲。

在秦飞的吩咐下,很快就有科学家带来两段铁棍,手指粗细、半米长度。

秦飞左右双手分别握住铁棍,环顾四周,“做好记录哦。”

“已经好了。”科学家们已经将超高速记录设备打开。

“看好了。”秦飞两根铁棍交击,然而并不是众人期待中的一声响动,而是持续不断地交击。一瞬间交击高达50多次,两根铁棍交击的部分,发生明显的凹陷。

“这……”不少科学家眼睛瞪大了,瞬间就明白了什么。能成为科学家当然不是傻瓜,他们只是一时间没有想到关键而已;如今秦飞已经表现出来,这些科学家当然第一时间就明白了原因所在。

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回弹现象。只要将两个弹性、刚性俱佳的物品撞击一起、并施加适当的压力,那么相互之间的就会连续不断碰撞、弹起。碰撞后弹起、又被压力压回去,而后再弹起、再被压下……

只要施加的压力合适,这个过程就会不断的重复,直到能量消失。自始至终,施加的压力是恒定的、而只有碰撞过程中发生了自然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机甲和智能核心处理与输出的,仅仅是一个恒量——只要计算好了力量,根本就不需要变化。

而这种反复的碰撞,反复的弹起、碰撞、敲打,更能很好的阻挡和减弱对手的攻击(能量),最终完全遏止对方的攻击。而且这样的反复敲打,也能削弱碰撞部分材料的强度。

当然,道理简单,想要真正的实施就要困难不少,有太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但没关系,只要知道了原因就好。

科学研究中,最困难的,就是只知道现象、而无法探查到本质;这样的研究,就是逆水行舟,困难太多。

而一旦知道了本质,科研也就成了顺水推舟,所有的一切都将十分简单,按照本质“模仿”就好。这所谓的研究,就是数据的积累而已;而这样的研究,完全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科学家只要输入材料、形状、力量等,机器人就会自动反复敲击、记录数据、并绘制成为图表曲线;最后,科学家只要将波峰数据挑选出来,就算是完成了研究。

上官博云若有所思:“道理简单,但想要将这样的技术扩展应用,还是有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