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1/4页)

用之;二则下诏各郡县招募游学之士,入郡县为吏,后报御史大夫府核定。”

嬴政当即批下:“可。”并又增加了一则用人之路,“诸功臣子弟,择其能者,亦可先假郡守县令,待其政绩彰显,朕行拜官。”

皇帝开此一路,李斯却有些为难了。毕竟,郡守县令都是独当一面的治民重臣,依据不得世袭的秦法,功臣子弟若本人没有功绩,则依然布衣之身,是做不得如此显要职官的。如今皇帝特许以“假”职(代理)试用功臣子弟,不失为救急之法。然则,功臣子弟如何遴选,牵涉便太多了。于是,李斯决意听其自然,将皇帝制批立即送达各署,并下令可相互举荐功臣子弟。李斯抱定的主意是:有人举荐便报皇帝,无人举荐便待后再说。不料皇帝制批一颁,咸阳又是议论大起。这次是老秦大臣们万般感慨,如此一条可行之路,竟还是没有皇族子弟,皇帝于心何忍也!如此感喟之下,功臣们竟是无一人举荐相互熟悉的子弟了。

秋风初起之时,中央直选的十六郡守将要赴任了。其中只有一个功臣子弟,这便是李斯的长子李由,职假三川郡守。李由之任,是在缺任一郡而又一时遴选无门的情势下,冯劫全力举荐的,皇帝亲自准许了。这教李斯很感难堪,立即举荐王翦的长孙王离取代。可皇帝征询王贲之意,王贲却坚执说王离才具不堪大任,正要送其入军历练。皇帝最后决断,取了李由,并不许李斯变更。李斯才不再说话了。

临行之日,嬴政亲率三公到十里郊亭,为郡守们举行了饯行大礼。最隆重的仪式是,皇帝特赐了每个郡守一尊尚坊特铸的青铜郡鼎,鼎身镌刻着郡名与首任郡守姓名。当十六名郡守捧起刻有自家姓名的郡鼎时,人人热泪纵横,奋然不能自已,直觉自己的生命血肉已经融进了将要踏上的那一方陌生的土地……

郡守饯行礼归来,皇城东偏殿的灯光又亮到晨曦初上。

始皇帝的目光,又转向了一个极少为人重视的领域。

※※※※※※

①中央,先秦词汇,四方之中。《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七、方块字者 华夏文明旗帜也

程邈没有料到,他的出狱比入狱更加的不可思议。

十年前,程邈是下邦县①的县丞。其时,秦国刚刚开始筹划灭韩之战。灭韩没有动用蓝田大营即将练成的主力新军,而以内史郡的几万守军出战,统兵将军是内史郡郡守嬴腾。既为郡守,内史腾自然通晓关中各县治情,于是选定了关中东部官吏最整肃的下邦县,以为后援大营所在地。那时,程邈由县署被派入后援大营,职任粮秣司马,专一执掌粮草进出。程邈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选中入军,除了军政才干尚可,是因了他有一样难得的长处,字认得多写得快,且对各国文字与各种书体都能辨认出来。可刚刚入军一月,程邈便被下狱了。

程邈的罪名,特异得连廷尉府的勘审官也瞪大了老眼——错书地名!

廷尉府勘审官问程邈,错书了何字?程邈一笔一画,公正地写下了两个字:宜阳。勘审官端详片刻皱起了眉头,这有何错?程邈又提起笔,以独特的书体快速地写下了两个字。勘审官大是惊讶,这是甚写法?甚字?程邈说,这是隶书,还是宜阳两字,是在下的公文写法。勘审官似乎明白了,板着脸道,你没写错,可粮秣送错了地方?程邈点头道,正是,粮草送到南阳去了,多走了三百余里路,致宜阳驻军断粮旬日饿毙三人。勘审官在秦法中反复查找,也找不出相关治罪条文。左思右想,勘审官拜谒了专一执掌律法答问的国府法官。领事的法官仆射聚集了全部十名法官,会商半日,最后的答复是:程邈之罪,法无条文,案无先例,得廷尉府酌情处罚。勘审官无奈,只得报给了老廷尉。老廷尉苦思三日,拟出了一则判罚书令:下邦县丞程邈,不当以非官定书体书写公文,以致大军断粮旬日,饿毙士卒三人,处下狱待决。

宣刑之日,程邈不服,当庭质询老廷尉:何谓官定书体?秦国有文字以来,国府几曾明定过书体写法?遍查官署公文,天下八书皆有,何独以在下之隶书定罪?老廷尉素称铁面执法,思忖半日,遂将判罚书中的“非官定书体”磨去,改成了“非公认书体”。程邈还是不服,气昂昂辩称:秦政求实效,有用便得公认,既往隶书皆得官府认同,我书便何以不是公认?老廷尉左右思忖,最后索性直白判定:程邈写字,致人错认,故罪。程邈还是不服,我没写错,是他要认错,我何罪哉!老廷尉拍案道,饿毙士卒由你而起,此乃事实!认错者有罪,写字者岂能无罪?先下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