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 (第1/4页)

��9�趸卮鹚担骸暗比宦蓿�矣植皇且桓龆啦谜摺!惫�趸谷衔��绻�衷诘恼��诜ü�绦�蕉废氯ィ�蔷筒辉偈枪�醯恼����呛凸�醴滞タ估窳恕4蟪济抢肴ズ螅��虏ǖ铝⒖叹退�谙芊ㄉ系娜�ξ侍庀蚣觳斐ぐM摺さ隆ぬ┟卓舛�餮�饧�<觳斐じ嫠咚����鹿�锍扇魏涡�ǘ�涮跫���鼋鍪咕�油督凳保��醣匦氲玫揭桓龃蟪嫉母笔稹K�共枚ǎ��蚊�碌拇蟪迹�栌幸桓鱿秩未蟪嫉那┟�S捎诿挥邢秩未蟪剂粼诒壤�保��跻�笞ぴ诎屠璧钠ぐB逭����环菡�礁笔鸷玫目瞻孜�巫矗�萌盟�蚊�蟪肌4蟪济窃�4月26日讨论了国王的这个要求,一致加以拒绝。

国王后来否认他曾打算和德国人谈判或在德国占领下成立一个能在比利时行使职权的政府。可是证据说明,他在投降时确曾设想过这样一种可能。利奥波德坚信法国人不久就要投降,即使英国人继续斗争,德国也将统治大陆。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考虑到,只有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和同征服者达成某种协定,才能使比利时的利益和前途得到最好的保证。

5月31日,流落在法国的比利时议员在利摩日开会,并通过决议,表明他们与政府完全团结一致。决议的措词严厉地批评了利奥波德的投降,在通过这项决议以前进行的辩论中,许多议员甚至提议废除国王。5月28日,比属刚果总督发表广播讲话,申明这个殖民地和政府团结一致。

与在法国的比利时人的反应形成对照,比利时国内大多数居民的直接反应,是赞成国王而反对政府的。他们同情与他们留在一起的国王,而批评大臣们抛开了国家,并且似乎是在支持法国激烈攻击他们的国王和国家。在英国,对比利时投降的批评不象法国那么偏激。丘吉尔于5月28日在下院宣布比利时军队投降时,要求英国人民暂时不要对比利时国王的行为作出判断,尽管一个星期以后,出于同法国团结的需要,他的措词要严厉得多。

比利时政府希望并预期能与法国协力坚持同德国斗争,但是这种期望注定不久就要落空。在法国投降时弥漫于波尔多的瓦解和失望的气氛中,比利时政府只得承认,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法国为榜样。这个决定受到了新任法国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的影响,他在6月18日告诉皮埃洛,法国准备缔约停战,它无法在非洲继续斗争下去。他认为,英国很快就将效法法国,向德国人求和。大臣们试图同留在比利时的国王联系,目的是要派两个人回国,讨论采取何种步骤同德国展开和谈。利奥波德通过他的内阁长官弗雷德里克回答说,他身为战俘,无权过问政治。弗雷德里克还说,他个人认为,皮埃洛及其同僚们还是不回比利时为妙。比利时政府作了一切努力,要同德国政府接触,以商谈条件,都被置之不理。1940年7月20日,德国驻比利时当局颁布命令,禁止皮埃洛政府的成员回比利时。

7月,已被授与特权担任比属各殖民地行政大臣的德·弗勒肖韦尔和财政大臣居特由政府派往伦敦,就比利时的财政和殖民利益与英国政府磋商。与此同时,其余的大臣留在法国。他们既被德国政府置之不理,又受到利奥波德的冷遇,最后维希政府还在德国的压力下停止供给他们经费,他们的处境每况愈下。8月20日,在法国的比利时政府解散,皮埃洛和斯巴克离开法国前往西班牙。他们在10月得以到伦敦与德·弗勒肖韦尔和居特重聚,组成比利时流亡政府,继续与英国并肩战斗。

第五章(上篇) 法国的政治背景 1939年9月3日至1940年5月10日

向纳粹德国宣战的那届法国政府,是激进社会党领袖爱德华·达拉第于1938年4月10日作为一个“国防政府”向国家提出的,1939年9月3日,政府成员如下:

总理兼国防部长爱德华·达拉第

副总理兼协调部长卡米耶·肖当

外交乔治·博内

司法保罗·马尔尚多

内政亚尔培·萨罗

空军居伊·拉·尚布尔

财政保罗·雷诺

海军塞扎尔·康平希

商船路易·德·夏普德莱恩

教育让·泽

农业亨利·克耶

殖民乔治·芒代尔

抚恤奥古斯特·尚普蒂埃·德·里贝斯

商业费尔南·冈坦

交通朱尔·朱利安

卫生马克·吕卡尔

劳工夏尔·波马雷

市政工程阿纳托尔·德·蒙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