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部分 (第1/4页)

ǖ闹髡牛�獗纠词巧郴收�ㄌ岢龉�囊�螅凰淙凰�窃�1921年同波斯签订的条约中曾经宣布放弃一切类此的特权,但是条约中规定不得将上述权利让与任何其他强国。

美国这时正一心觅取新的油源,三个强国原可以就此签订一项分享波斯石油资源的协定,但是克里姆林宫不失其特色,宁愿单独行动。1944年9月26日,波斯政府接到苏联提出的要求,索取北部五省的特许权,此项特许权在1916年曾归一个俄国公民所有,不过随后就被放弃了。但是波斯政府迫于议会的公论,已经决定,在战事结束以后外国占领军撤走之前,不就特许权的申请作出任何决定。美英政府都接受了这一决定,而苏联的谈判代表则以这样拒绝的后果对波斯进行威胁。驻扎在德黑兰的红军分遣队保护人民党的群众示威,反对波斯当局的抵制行动,并在苏占区听任左翼为所欲为,对政府百般攻击诋毁。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冲突加剧,整个国家实际上已经一分为二。

在北部,俄国人有计划地把不愿遵循他们的政策的波斯官员排挤出去;在南方,好几个城市里的人民党党部都被有产阶级收买的打手捣毁,有产阶级这时已经组成了一个以赛义德·齐亚为首的民族意志党。莫洛托夫在雅尔塔声言苏联对波斯的关系并不紧张时,人民党的报纸却于1945年上半年就开展了一场运动,要求设立省议会,特别提到了阿塞拜疆,那里讲土耳其语的居民同毗邻的苏维埃阿塞拜疆居民的关系,要比对波斯其他地区的居民更为亲密。由此可见,在波斯,“冷战”的开始要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早,它开始于随着斯大林格勒的解围而“热战”向西移去之时:早在1943年,波斯的左翼势力就在进行动员,以推翻万恶的现政权,这无疑是苏联授意和支持的,而有产阶级也已开始组织起来捍卫他们的利益和特权。要说苏联的目的不是早就在于把西方的利益,特别是英伊石油公司,赶出整个伊朗国土之外,这是难以说得通的。

英美两国在1944年初寻求东南部的石油特许权这件事的本身就显得既不合时宜,又带有挑衅性,它所产生的后果是促成事态发展的急转直下,把人民党推上了第一线,公开出面,大喊大叫,支持苏联悍然索取北部特许权的要求,而莫斯科的本意或许倒并不准备让人民党在它处于控制政府的地位之前就抛掉不偏不倚的自由主义假面具。总之,这里同巴尔干国家一样,“冷战”早在对德战争结束之前很久就已开始,在这两个地区,欧洲胜利日都几乎毫无意义可言。苏联在阿拉伯世界就不象在土耳其和波斯那样急功近利,这一阶段只求在埃及、伊拉克、近东国家和埃塞俄比亚设立外交使节,使这些国家里的本国共产党得到鼓励就心满意足了。1945年6月,新选出的莫斯科大主教访问近东国家和埃及之行,其用意显然是要削弱上述诸国的正教徒对君士坦丁基督教普世大主教的尊崇,重树沙皇俄国教会对他们的权威;此行还带去了一项建议,重新开办在沙皇治下创建的许多俄国学校。与此同时,亚美尼亚教长的圣职得到恢复,并在苏维埃亚美尼亚举行了教长选举,这也都是企图赢得这个资质聪颖而流散各地的亚美尼亚民族的支持,这个民族在几个中东国家里处于少数民族的地位,使他们深有俯仰由人之感,他们在土耳其人手下历尽苦难,还只不过是一两代人以前的事,因此不胜身世之悲。

1943年11月的黎巴嫩危机中,苏联政府暂时同戴高乐结盟,这同它的惯常支持“民族解放”是矛盾的,但是不管怎样,伦敦的《工人日报》已能把危机的罪责归之于“反动的英国势力”。到了1945年5月出现叙利亚危机的时候,苏联的支持就已从法国人一边转向民族主义者一边。据说它曾向阿拉伯联盟敲过警钟,它不会允许法国人在近东国家的势力为英国人所取代;1945年7月红军的报纸《红星报》声言“英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势力自1941年以来即已日趋衰微”,这一说法可以看作是战争结束后不久就指导苏联在中东的侵略政策的一项原则。

第二编 阿拉曼大捷之前 1939…1942年

第一章 埃及的独立要求 1940年6月

有一位在慕尼黑协定时期深知内情,颇能对埃及舆论进行评价的英国官方人士,曾给笔者作过一番描述,认为情况是如堕五里雾中,既是焦虑不安,又怀有喜悦的期待,期待着英法在阿拉伯世界的势力日见衰微,或者毁灭无遗。根本谈不上什么惊惶失措,因为公众还没有认识到战祸已迫在眉睫。

1939年3…4月间,德国并吞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