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部分 (第1/4页)

—这种方法可以由于对方相对的措手不及而迅速取胜——的条件之一。

盟国进行经济战的第二个场所就是环绕着德国或轴心国控制的欧洲那些中立国地带。这里,在估计对德国施加经济压力的范围时,必须不仅要考虑到在象钨这种个别商品上波澜起伏和富有戏剧性的斗争,也要考虑到战前存在的整个形势。中立国会同时受到双方的压力,也会受到威胁利诱;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德国在这场斗争中得多于失。当然盟国的封锁迫使中立国不得不中断向德国重新出口,并且不得不放弃了大部分主要依靠进口物资的那些加工生产。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坚持要继续对德国至少保持战前的“正常”出口,而且盟国所取得的成就,如1940年1月同土耳其签订的铬协定,足以抵消战争初期苏德经济协定的影响而有余,当时苏德双方都认为该协定能大大抵消封锁所起的作用。总之,1942年后,已不能继续垄断土耳其的铬了,但是,盟国坚持不懈的压力加上采用先买权的支付办法和列入战后黑名单的威胁都产生了重大的效果。甚至就在战局比较暗淡的日子里,这些办法也起了限制德国的采购范围的否定作用;由于盟国的地位有所改善,这就导致了那些中立国一个接一个地倒向盟国一方;在某些情况下所造成的物资短缺给德国的生产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影响。例如,为夺钨战进行辩解的理由是,德国在1943年下半年失利后,就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如反坦克弹药中的碳化钨芯以及除了用于军火工业以外的切削刀具等)放弃使用钨。它也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如碳素刀具的刀尖)大量减少使用钨。不过,从那些“邻近”中立国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必须得出这样一个总的结论,即只有在其他手段已经可以保证击溃德国时,那些中立国才有可能不得不对击败德国作出重要的经济贡献。

最后,给予德国经济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攻击的还是要塞欧洲本身的力量。甚至在战前经济战这个概念被看作是一种比传统的封锁范围更广的进攻行动,它主要是以尚未尝试过的对德国工业目标进行空袭的可能性为依据的;运输系统也是可能空袭和破坏的一个目标(例如多瑙河上的油船)。经济作战部在1940年夏季和其他时机下所作的被认为轻率乐观的估计,从经济角度看来倒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辨认出来的目标是存在的,但这些目标都要求三军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性和效率,而这在当时又是办不到的。这一点确实也适用于经济作战部的大部分计划。如果盟国的军队能够在1940年打赢挪威一役,德国就会失去绝大部分它所不可缺少的铁砂供应,因此也会打输这一场战争。如果皇家海军能够在1941年在西地中海采取行动,也就可以切断从法属北非运往法国的货物。但是,从1942年开始的对德国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就指望有朝一日,空中力量将大大有助于击败轴心国,而在这漫长的空中攻势的过程中,其打击的总目的最后是经济目标而倒不是士气。

这里不想对盟国轰炸机的进攻作出哪怕是最简短的概述。必须记住,除了交替针对经济目标和士气目标以外,盟国轰炸机指挥部还不时地致力于纯粹战略性的进攻。从1940年5月15日到1941年3月英国对德国轰炸进攻的第一阶段,攻击目标包括石油和铁路;在这个时期的最后几周中,开始了一项在月明之夜猛烈轰炸主要的人造石油工厂的四个月计划。但是,这时轰炸机都被调去援助大西洋战役去了,与此同时,发现在夜间空袭象石油设施这样的特殊目标,造成的破坏是很有限的。1941年7月,重新恢复空袭时,是将民众士气和国内运输作为目标的,但是,不久,就很清楚,对鲁尔铁路中心的夜袭,并不比早期对石油工厂的袭击有效多少。因此第二阶段的轰炸,到了1942年底,就大都逐渐停止了,在继1942年后的第三阶段中,对德国城市发动的强大攻击主要是为了摧毁士气——总的说来,是平民的士气,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士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希望这种空袭将能跟着产生重要的经济影响。然而,尽管包括对科隆、埃森、不来梅、吕贝克和罗斯托克进行了数以千计的轰炸袭击和猛烈的攻击,这一攻势并没有造成德国工业生产的显著下降或者民心的任何涣散。在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指令确定的目标是:逐渐摧毁和搞垮敌人的军事、工业以及经济体系,动摇德国人民的士气,直到他们的武装抵抗能力被致命地削弱为止。但是,1943年间的经验进一步表明,虽然通过大规模夜袭遭到轰炸的地区可能造成巨大的局部损害,但是,仍不能使德国工业陷于停顿。哪怕使一个工业城镇或地区停止生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